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3-06-12 08:25:04 |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完整版】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

  二、任务

  1、练习朗读

  2、认识课文

  3、品位细节

  4、表达感受

  三、活动一:练习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式练习读音。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方式练习体会。

  活动二:认识课文

  建议大家从内容、人物、结构、写法、全文主旨等角度来做正面的练习。

  1、用“这是 的一篇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2、用“这篇文章写了一个 的故事”的句式来说话。

  总结:1、写“我”的“童年故事”的文章——回忆性。

  2、先叙事再叙感,层次分明的文章——清晰性。

  3、基本上由“细节”构成的文章——生动性。

  4、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多个人的文章——艺术性。

  5、通过一件事表达生活感悟的文章——哲理性。

  活动三:品位细节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选择句式说话。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 的人。

  2、课文对亨特的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是?

  文中对“我”的描写,最成功的地方是心理描写。

  活动四:表达感受

  现在我们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学习课文之后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如:我多年坚持作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先把自己写的句子念给自己听。

  本节课活动小结:

  1、朗读活动——练习朗读。

  2、理解活动——认识活动。

  3、分析活动——品位细节。

  4、体验活动——表达感受。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阅读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1)

——4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60篇

4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1

  听课简介

  上课时间:20XX 年4月10日上午

  年级:四年级

  地点:X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抚“春天”

  1、老师板书:“春天”

  2、播放课件,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文本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1)品读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 。

  (2)板书:触摸

  4、读题:触摸春天。

  【我的观课感:轻柔的音乐,美丽的图片,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触动着学生,感受着美好!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进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课文,走进“春天”

  1、打开书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盲童安静如何走进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

  2、出示词语,正音,理解“磕磕绊绊”,范写“瞬”字。生试写,感受盲童的生活不易。

  流畅 穿梭 悄然 拢住 奇迹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扑腾 曲线 缤纷 弧线 瞬间 清香袅袅 花繁叶茂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读音,尤其是“悄”字,借助多音字的组词帮助学生理解。从词语的色彩、声音、气味、动作,让学生发现文字的魅力,字里的灵性。写“瞬”字,完成后,闭上眼睛再写一个“瞬”字。不流畅、写得磕磕绊绊,引申到盲人的感觉。初次走进了“安静”。】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方法。

  【我的观课感:用词语进行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关注“奇迹”。】

  三、品读体悟,触摸“春天”

  1、感受奇迹。

  (板书:奇迹)想见证奇迹吗?默读一到四自然段,把令你惊奇的地方画下来。

  2、交流。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引导学生读,读出“奇迹”,读出对生命的热与尊重。

  【我的观课感:抓住“流连”“整天”,对比盲姑娘的*时生活,感受安静的“奇迹”。】

  (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感悟:流畅、极其准确,并想象画面,读出安静对花丛的“熟悉”,并探讨原因。

  【我的观课感:抓住“穿梭”“磕磕绊绊”“极其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表情,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品读“悄然”“全新”“完全没有体验”等词语的深刻内涵。

  补写: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抓住了。

  把自己代入角色朗读: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抓住“悄然合拢”“竟然”,读出拢住蝴蝶的“必然”,体悟“灵性”,感悟安静对生活、生命的喜爱。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并通过补写环节,让学生真正进入“安静”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感悟“春天”

  1、哲理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创设情境,读出安静内心对生命的热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想对安静说:_____________。

  2、总结升华:安静、海伦凯勒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健全体魄,并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命,用我们的行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去思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到了海伦凯勒,引入“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引入了贝多芬,残疾运动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

4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2

  听课简介

  上课时间:20XX 年4月10日上午

  年级:四年级

  地点:X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抚“春天”

  1、老师板书:“春天”

  2、播放课件,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文本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1)品读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 。

  (2)板书:触摸

  4、读题:触摸春天。

  【我的观课感:轻柔的音乐,美丽的图片,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触动着学生,感受着美好!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进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课文,走进“春天”

  1、打开书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盲童安静如何走进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

  2、出示词语,正音,理解“磕磕绊绊”,范写“瞬”字。生试写,感受盲童的生活不易。

  流畅 穿梭 悄然 拢住 奇迹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扑腾 曲线 缤纷 弧线 瞬间 清香袅袅 花繁叶茂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读音,尤其是“悄”字,借助多音字的组词帮助学生理解。从词语的色彩、声音、气味、动作,让学生发现文字的魅力,字里的灵性。写“瞬”字,完成后,闭上眼睛再写一个“瞬”字。不流畅、写得磕磕绊绊,引申到盲人的感觉。初次走进了“安静”。】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方法。

  【我的观课感:用词语进行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关注“奇迹”。】

  三、品读体悟,触摸“春天”

  1、感受奇迹。

  (板书:奇迹)想见证奇迹吗?默读一到四自然段,把令你惊奇的地方画下来。

  2、交流。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引导学生读,读出“奇迹”,读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的观课感:抓住“流连”“整天”,对比盲姑娘的*时生活,感受安静的“奇迹”。】

  (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感悟:流畅、极其准确,并想象画面,读出安静对花丛的“熟悉”,并探讨原因。

  【我的观课感:抓住“穿梭”“磕磕绊绊”“极其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表情,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品读“悄然”“全新”“完全没有体验”等词语的深刻内涵。

  补写: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抓住了。

  把自己代入角色朗读: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抓住“悄然合拢”“竟然”,读出拢住蝴蝶的“必然”,体悟“灵性”,感悟安静对生活、生命的喜爱。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并通过补写环节,让学生真正进入“安静”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感悟“春天”

  1、哲理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创设情境,读出安静内心对生命的热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想对安静说:_____________。

  2、总结升华:安静、海伦凯勒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健全体魄,并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命,用我们的行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去思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到了海伦凯勒,引入“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引入了贝多芬,残疾运动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

4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3

  听课简介

  上课时间:20XX 年4月10日上午

  年级:四年级

  地点:X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抚“春天”

  1、老师板书:“春天”

  2、播放课件,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文本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1)品读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 。

  (2)板书:触摸

  4、读题:触摸春天。

  【我的观课感:轻柔的音乐,美丽的图片,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触动着学生,感受着美好!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进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课文,走进“春天”

  1、打开书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盲童安静如何走进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

  2、出示词语,正音,理解“磕磕绊绊”,范写“瞬”字。生试写,感受盲童的生活不易。

  流畅 穿梭 悄然 拢住 奇迹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扑腾 曲线 缤纷 弧线 瞬间 清香袅袅 花繁叶茂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读音,尤其是“悄”字,借助多音字的组词帮助学生理解。从词语的色彩、声音、气味、动作,让学生发现文字的魅力,字里的灵性。写“瞬”字,完成后,闭上眼睛再写一个“瞬”字。不流畅、写得磕磕绊绊,引申到盲人的感觉。初次走进了“安静”。】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方法。

  【我的观课感:用词语进行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关注“奇迹”。】

  三、品读体悟,触摸“春天”

  1、感受奇迹。

  (板书:奇迹)想见证奇迹吗?默读一到四自然段,把令你惊奇的地方画下来。

  2、交流。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引导学生读,读出“奇迹”,读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的观课感:抓住“流连”“整天”,对比盲姑娘的*时生活,感受安静的“奇迹”。】

  (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感悟:流畅、极其准确,并想象画面,读出安静对花丛的“熟悉”,并探讨原因。

  【我的观课感:抓住“穿梭”“磕磕绊绊”“极其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表情,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品读“悄然”“全新”“完全没有体验”等词语的深刻内涵。

  补写: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抓住了。

  把自己代入角色朗读: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抓住“悄然合拢”“竟然”,读出拢住蝴蝶的“必然”,体悟“灵性”,感悟安静对生活、生命的喜爱。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并通过补写环节,让学生真正进入“安静”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感悟“春天”

  1、哲理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创设情境,读出安静内心对生命的热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想对安静说:_____________。

  2、总结升华:安静、海伦凯勒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健全体魄,并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命,用我们的行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去思考。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到了海伦凯勒,引入“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引入了贝多芬,残疾运动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2)

——5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

5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5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2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3)

——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二)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

  (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

  (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2

  教学过程: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再见了,亲人》听课记录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五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3篇

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

  睡了一个很生动的觉,醒来时阳光已经透过窗帘迫不及待地洒在床上,像是摊开了一天美丽的心事。灵溪四中,苍南县初中语文第七期90学时主题培训研讨会议,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是否也能灿然在我们的课堂上?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总是在接受挑战,却忘记我们最不能挑战的是时间和健康。“我的早年生活”,这个题目让我唏嘘长叹,未来的我们是否能在健康悠闲的时光中回忆我们自己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什么?苦难和贫瘠,风沙和冰雪,泥路上的追逐,雪地里的玩耍,快乐的校园,纯真的思想……“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是这样评价自己。我呢?从未想过自己是萤火虫,不求有多少光彩,有多少亮丽,只愿我的早年生活不负我的一生,回忆起来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地活过一次,我就心满意足。我最近总想到死亡,看着父亲越来越木然的表情,看着母亲日益佝偻的脊背,我总担心有一天我只在回忆中触摸生我养我的小小昆虫。不想了,还是看看青年教师的课吧。

  朱勇老师。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自传,要求写出真实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PPT展示了自传的特点。自传的特点为什么要先提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出是不是更符合认知心理?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找一找,到底是哪些事情让丘吉尔产生“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朱老师是借由这行评论,进入文本的阅读,这样学生进入了默读环节。可是一分钟后,教师就问“找到了吗?”。再快的跳读也不可能读出这样的效果,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经常提醒我的“让学生读得充分”。读书,是不可以做样子的,读的时间充分了,产生的思考就深入细致了,读得敷衍慌乱,你就别想学生能说出什么有个性的见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的质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障,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朱老师走得这样快,我对后面的教学多少有了担忧。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生:“偏”“喜欢”。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第五段,学英语

  师:你能不能读出来。同学们说说读得好吗?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生:英语是国语,聪明的孩子学习拉丁语,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课堂缺乏清晰感。整堂课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枝枝蔓蔓,牵牵连连,课堂多少搅糊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是很清晰的,内容到品质,课堂预想的架构很是简洁,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设计思路。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搅拌成糊状,线性的推进就揉为一团,模糊难分。他注意到传记的文体概念,课堂教学有文体意识,但执行的时候不够干净,这还是教学思路没有理顺,没把这文章完全想透。“真实性”“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是不是传记的最主要特征?我觉得还是“真实性”“文学性”更明白,选材典型也是很重要的。

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

  一、导入

  师:小朋友刚背诵的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孟浩然,那你还知道唐代哪些有名的诗人?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小朋友很厉害,知道的很多。那小朋友喜欢旅游吗?(生答:喜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唐朝人旅游写得一首小诗。板书:山行(齐读)

  师: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它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同学们学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杜牧吧。课件出示: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与当时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一定有“大李杜”,那我我看谁的课外知识丰富(生:是杜甫和李白,师夸奖),杜牧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原来写1000多首,留到现在的也只有4、5百首。

  二、初学古诗之《山行》

  师:一起读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指读——齐读)评语:读得真准确,不仅准确声音也很响亮。

  师:山行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在山中行走)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老师的问题:他看到了哪些美景?

  生:白云、人家、枫叶···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里面的美景,我们这节课就一行一行的来读,来好好的推敲。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说明他是什么季节?(秋——指导是深秋);“径”是什么意思?(小路的意思)

  读了这句你有什么问题?(把学习的*交给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你帮他(生说了) 出示准确的解释一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要注意停顿。

  师:出示  白云生处有人家。生的解释给出,师说这一句是不是很好解释了,谁来尝试尝试(生说——出示准确解释),明白了这一句的意思,谁来把这句读好了。

  师:第一行和第二行连着读读。

  师:诗人从山下往上看,这属于远景,那我们在来读读争取把这两行背诵下来。

  过渡:诗人从山下看到山上深处的景色,那作者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了呢?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解释“坐”、“晚”出示解释)

  师:谁能结合旁边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师:以后高年级每首诗都会有一个字是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心情的,这首诗里是哪个字呢?(“爱”)

  师:那在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到底有多美呢?

  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于”,随文识“霜”这个字,明白二月花是春天里开的花)这句是说打过霜的枫叶比春天里的花儿还要鲜艳。(指读——齐读)

  师:现在小朋友清楚为什么作者会听下来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就让我们把作者的那份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会背的同学也可以背。

  三、生字教学

  打开习字册描写本节课的生字。

  个人所得

  总感觉古诗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座大山,都是特别难的,一个写作是灵魂的,需要很多的知识积淀和文化素养。而古诗则囊括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写诗的人、写诗人当时候的境遇与社会背景、写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和他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的,这些在教学古诗前都要自己做好的准备。一首诗,不一定是一种情,更不会一种解读。

  听了师傅的这堂古诗课,最先被吸引的是课前师傅写得那“五读”,精短的文字下蕴含了教授古诗的所有。目前在讲解古诗、教学古诗能囊括这几个方面,我觉得已经算是很完美的教学了,而师傅的整个课堂中都是围绕这"五读“步步前进、步步深入的,所以一样古诗课听下来,我觉得我是跟着这群孩子们一起在学习,一起在感受杜牧旅游时所流露出的大自然的热爱之前。当然师父这堂课后,我立即也到我们班级上了这一课,同样的我也把这”五读“写在黑板上,整堂课也是在”五读“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入文本的学习,所以那一堂课还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所以悟到一个心得:多学、多问、不耻下问。

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3

  睡了一个很生动的觉,醒来时阳光已经透过窗帘迫不及待地洒在床上,像是摊开了一天美丽的心事。灵溪四中,苍南县初中语文第七期90学时主题培训研讨会议,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是否也能灿然在我们的课堂上?

  卢老师还是沿用了上半年的方式,让我一天半的时间全程参与学员的培训。上午听苍南县的两位老师的此课说课做出设计点评。下午是这两位老师的《我的早年生活》的教学观摩,做出教学点评。明天上午由我再一次执教这课,再做讲座。这样的培训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不仅要点评他们的教学,而且还要进入课堂,参与同课异构。说好说,课难上,上半年的《春酒》就是这样逼出来的,只是不知道丘吉尔的自传我是否也能拿捏准确?唉,我就是在折腾自己,逼迫自己。殊不知两鬓已是星星点点白发醒目了。

  总是在接受挑战,却忘记我们最不能挑战的是时间和健康。“我的早年生活”,这个题目让我唏嘘长叹,未来的我们是否能在健康悠闲的时光中回忆我们自己的早年生活?我的早年生活是什么?苦难和贫瘠,风沙和冰雪,泥路上的追逐,雪地里的玩耍,快乐的校园,纯真的思想……“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是这样评价自己。我呢?从未想过自己是萤火虫,不求有多少光彩,有多少亮丽,只愿我的早年生活不负我的一生,回忆起来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地活过一次,我就心满意足。我最近总想到死亡,看着父亲越来越木然的表情,看着母亲日益佝偻的脊背,我总担心有一天我只在回忆中触摸生我养我的小小昆虫。不想了,还是看看青年教师的课吧。

  朱勇老师。

  “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热身小游戏,猜猜他是谁?”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跳出“丘”字,老师还在说着他的人谜。朱老师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氛围,激趣后导入课文。可是,学生早已经知道要上这课,老师的这套教学把戏学生已经识破,悬念没有,有必要这样“热身”吗?这个“猜猜”还能提起多少的兴趣?倒不如直接进入文本,多点时间读读书来得更实在。

  “自传,要求写出真实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PPT展示了自传的特点。自传的特点为什么要先提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出是不是更符合认知心理?

  “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无意义和毫无乐趣的时期,……生活中尽是不舒适,限制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又一张PPT。

  找一找,到底是哪些事情让丘吉尔产生“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朱老师是借由这行评论,进入文本的阅读,这样学生进入了默读环节。可是一分钟后,教师就问“找到了吗?”。再快的跳读也不可能读出这样的效果,我想起钱梦龙老师经常提醒我的“让学生读得充分”。读书,是不可以做样子的,读的时间充分了,产生的思考就深入细致了,读得敷衍慌乱,你就别想学生能说出什么有个性的见解。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它的质量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障,要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朱老师走得这样快,我对后面的教学多少有了担忧。

  果然,老师问学生“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学生回答得很“尴尬”。没有时间去沉浸文章,不在文字中去发现去咀嚼,慌张窘迫都是因为那一分钟仓促的读书。

  我记下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总是占上风的”,“总是”这些词。

  生:“偏爱”“喜欢”。

  师:考试的结果怎么样?

  生:场场考试,失败。

  师:还有哪些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

  生:第三段。

  生:第四段,第五段的第一句。

  师:真的是倒数第三吗?

  生:倒数第一。

  师:为什么不说我就是倒数第一?

  生:不清楚。

  师:没关系,再想想。

  生:说明他乐观向上,

  生:不诚实。

  生:风趣幽默。

  师:怎么体现?

  生:语言。

  师:读读看。

  你觉得幽默要在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

  生:“最遗憾的”这句话。

  师:我觉得你读得还有个表情动作。

  生:无奈的表情。

  大致的对话我极了下来,再复原一下,感觉这个时候的教学老师有点纠缠在内容梳理和语言品析间。朱老师此时的教学不够干净,本来问的是“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丘吉尔的不舒适和漫无目的的单调”,而在教学过程中他既要讲“不舒适”又要说语言意味,也就是内容的梳理还没说清,又要把语言的特色全部融入,这样的分析,容易让学生绕道。

  “丘吉尔毫不避讳自己的尴尬处境,体现了自传的真实。”

  再来找文章当中能够反映丘吉尔优秀品质的句子。小组讨论。

  生:第五段,学英语,

  师:你能不能读出来。同学们说说读得好吗?

  生:好,她把“光荣”读出重音,爱国。

  生:英语是国语,聪明的孩子学习拉丁语,

  师:他们不爱国吗?

  生:谦虚的表现。

  师:英语是国语,还有哪些地方读得好?一起读读。

  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二个主问题,也就是奔着丘吉尔的精神气质来的。但老师的“优秀品质”之说,让学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挖掘丘吉尔成功的因素,如自信、乐观、坚持、有毅力等等,但学生受“优秀品质”影响,一开始就说出“爱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只把“爱国”作为优秀品质,我觉得也是教育走极端的一个侧影。当然,朱老师可以问问,丘吉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或者,是什么推动他走向了成功,这样问得更明确,避免学生在大空套的思维情绪里酝酿。

  师:还有哪些优秀品质?

  生:第六自然段。背诵特别好。记忆力好。(你看,记忆力好,也成了优秀品质)

  师:那么好的记忆力为什么前面逢考必败?(这个反应很机智。赞一下。)

  生:感兴趣。对自己喜欢的科目很认真。

  课堂还是杂乱,学生的梳理很勉强,这就是读书的功夫不到。也就是教师有效指导示范不够,学生朝向问题的角度就偏颇。

  师:运气?

  师:除了真实外,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

  生:只要付出才有收获。萤火虫。

  生:语言幽默,洒脱。

  师:还有吗?

  生:谦虚,没有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这样的思考还是失之偏颇,瞎蒙)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怎么读。

  既谦虚又自豪。最后在萤火虫中结束。

  课堂一直处在在交织状。教师要求找“闪光点“,学生则是游离“闪光”,逃了一会,老师又想起把他们拉回来。本来这个题目,教师是想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来支撑,教师引导和总结的不够到位,如果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他的优秀品质,学生就有了概括的理念。

  课堂缺乏清晰感。整堂课其实就是两个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枝枝蔓蔓,牵牵连连,课堂多少搅糊了。朱老师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是很清晰的,内容到品质,课堂预想的架构很是简洁,这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设计思路。但具体操作的时候,搅拌成糊状,线性的推进就揉为一团,模糊难分。他注意到传记的文体概念,课堂教学有文体意识,但执行的时候不够干净,这还是教学思路没有理顺,没把这文章完全想透。“真实性”“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是不是传记的最主要特征?我觉得还是“真实性”“文学性”更明白,选材典型也是很重要的。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5)

——一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3篇

一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1

  《鲜花和星星》听课记录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老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通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这里、那里、还”下面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该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己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老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现在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面的背诵孩子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集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非常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内容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孩子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内容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爱与贴近。因此,李老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后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但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现在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一年级语文的听课记录2

  《鲜花和星星》听课记录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老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通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这里、那里、还”下面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该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己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起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老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现在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己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这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面的背诵孩子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己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集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老师非常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这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老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老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这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内容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孩子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内容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与贴近。因此,李老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接着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后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但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现在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这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但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但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知道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6)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3篇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1

  语文园地一(综合性学习

  1、教师介绍自己的姓。

  2、让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写自己的姓。并用姓说一句话。(8生)学生说的都不一样,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

  3、给自己认识的姓圈上圈。(教师课前把全班同学的姓打印在纸上,每位学生都一张)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一学,他们学得很认真。而且因为是自己身边的知识,所以学生兴趣很浓。

  4、把学生的练习纸投影出来,让他读一读。(2生)

  5、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认识还不认识的姓。

  6、小组合作还没有认识字,请这个姓的小朋友帮助他。

  7、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姓,请你课后找到该姓的小朋友,请他帮助。关注学生个体,并向课外延伸。

  8、你还知道哪些姓?/8:50

  9、放录音儿歌《百家姓》。(课间操)

  10、导出“骆宾王”(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也还真知道不少呢!

  11、你知道骆宾王的哪 些事?

  12、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咏鹅》 (2生)

  13、有感情地朗读。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齐读,背诵。

  14、想象当时骆宾王写诗时看到了什么呢?(10生)/9:06 学生说:骆宾王看到“咏鹅”说明他不懂这个题目的意思。老师应加以引导。

  15、做一做,玩一玩。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些写诗,有些配图,有些既写以画。

  16、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送给他人。9:15/ 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总评:

  1、充分挖掘了本地、本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姓氏与本班学生的姓氏相结合。并适当补充本地名人骆宾王的信息。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本班 同学的姓氏。自己去 学骆宾王的诗。注重 学生自己的体验。

  3、关注 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

  4、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比较 多,让学生从身边学起,通过 读、画、找、玩、唱、写、收集等多种方法,学习语文。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7)

——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3篇

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五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8)

——6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 (菁选3篇)

6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教师:

  刘艳玲(*小学206班)

  课堂实录:

  一、复习圆柱知识。

  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

  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

  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

  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

  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

  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

  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

  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

  师:S侧=ch=dh=2rh

  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

  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生1:读题

  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

  师:什么是表面积?

  生:S表=S侧+2S低。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

  (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

  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

  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时注重了这些方面练习。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

  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

  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

  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

  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

  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

  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

  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

  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

  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

  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方分米”是求什么。

  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

  生2:需要卡片多少*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

  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方厘米换成*方分米。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

  生:我们推荐刘学敏和**

  师生:集体点评

  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

  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

  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

  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

  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

  3、教师在授人于“渔”方面,做了很多训练,“读题收集信息法”看似简单实际很有实效。本节课教师所有的练习都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4、本堂课的实效性很强。学生的作业,全班六十多人只有二人有错误,知识掌握牢固;

  5、关于学习态度,教师在练习中和小结处进行了很好的教育,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话学生也于似懂非懂,但这种实时进行数学意识渗透,对学生是有益的。

  建议:1、学生的课堂作业,应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这样课堂作业才名副其实。

  2、对学生要进行关于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的拓展训练,让课堂的知识容量增加,呈现开放式。

  3、教师语言很有活泼,但关于数学思维,定义方面的言语一定要严谨,严谨就是一数学态度,数学思想。

6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2

  一、导入

  教师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课题。

  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

  生:(稍待片刻,几位同学举起手)

  师:(巡视片刻)还是请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来朗读一下吧。

  生:课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看书。

  (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第一组问题,请一位同学朗读问题。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围绕紫藤萝花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选择你认为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之处,说说你的看法?(题目)

  4、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师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为什么没有摘?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作者联想到了十年前家门外的一株紫藤萝,它有什么特点?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5、教师出示第三组师生探究性问题:

  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而结尾又说“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否矛盾?为什么?

  对作者说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过作者这样的深切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三、总结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听课反思】

  教师不必作秀,因为新课程需要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两个教学细节我是记忆深刻。其一是选一位同学来读课文,有那么的同学举手想要读一篇课文。但是这位教师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选了,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选择课代表来读课文,估讲也是想制造一种气氛──一种大家踊跃举手的感觉。最后仍就选课代表来朗读,而其他同学和老师则一起看着书听课代表读书。就这个教育细节,我有些意见。教师的这种行为里边有虚假民主的成分,请一位同学来读整篇课文值得商榷,可以请几位同学分别部分自然段也许更好。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也比较广,可以从刚才举手的同学中挑选一些。虽然是公开课,在考虑阅读效果的时候,更应该考虑到课上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教师在出示问题的时候对同学说:这些问题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大意)。但是看着上面这三组问题,我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提出来的。因为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提的问题不会全部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只会部分含概。而且提问的方式也是以询问式居多,他们的提问只不过是想向老师核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6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3

  一、复习检查:

  1、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2、送字宝宝回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师划出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还多、满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

  【评:通过划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由浅入深。】

  2、谁能用你的朗读,表现鲜花很多?

  指名读。

  指导朗读。

  3、出示图片

  这些鲜花美吗?美在哪里?

  生自由说

  (五颜六色、多彩多姿、花的海洋……)

  【评:学生在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后,自然有表达欲望。只是有些表达不够准确。】

  4、你能把这么美的诗句朗诵出来吗?

  自由背

  指名背

  指名表演背

  指名上台表演背

  【评:背诵指导很有层次感,同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过度: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办法学习第二部分吗?

  5、生自由读

  谁读懂了?

  指名读,指名说

  出示星空图,谁能美美地朗诵?

  出示句式:数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学生大胆想象,天真而有童趣,真是本课的亮点!】

  6、背诵课文

  7、拓展延伸

  (1)出示图片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美好的事物?

  【评: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人提到了蛇、青蛙等等。显然,教师的引导不够明确,应该强调“又多又美”。】

  (2)试着填诗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多。

  (3)课件去掉“多”

  学生再填

  我最喜欢

  ―――――――:

  这里————,

  那里————,

  真比————还——。

  【评:内容丰富,发挥的空间更大,但是难度也相对加大了。】

  三、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诗作得好,老师相信你们字也一定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指名读

  2、教学“几字头”和“十字头”。

  出示偏旁卡片认读。

  仔细观察,这两个偏旁和原来的生字有什么不一样?

  师范写偏旁,生书空。

  3、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自主识字。

  4、范写“真”

  强调“三横”的位置。

  范写“最”。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写字。

  评课:

  本课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读来琅琅上口,留有余香。诗歌是通过比较,来赞美美丽的满地的鲜花,满天的星星。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情感体验,才能吸收原汁原味的精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以学生的观察、朗读、想象为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灵性,洋溢着生机。譬如说,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时,闪耀出的思维火花,让人不禁叫好。“数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跳上星星,和他们说悄悄话”,“我真想借来一颗,送给盲人孩子,让他们看到美丽的花”,“我真想用星星照亮我的家,既美丽又省电”,“我真想变成其中的一颗”……语文课不是呆板的说教跟读,让学生的思维闪出火花,课堂自然生机勃勃。

  有了开放的对话,活跃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就要少而精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客观的指导,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学生的朗读更加准确到位。在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的时候,我们教师又为什么要受到束缚呢?*学生,*自己,跟孩子一起去想,给孩子大胆的评价,那样一定会锦上添花。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9)

——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菁选3篇)

语文下册听课记录1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语文下册听课记录2

  情境导入: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语文下册听课记录3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扩展10)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听课记录1

  老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12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自选方式朗读课文“个别,小组”

  4.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用“虽然……但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角色扮演)

  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老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妙在何处?

  10.老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老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控课堂的老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积极,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间,显得喧宾夺主。

本文标题:2023年度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14593.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度7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完整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