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6篇)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3-08-09 08:15:06 |

篇一: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与保护路径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的村落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创建传统村落文化档案,将传统村落文化科学地记载下来,不仅能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再现一些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提高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村落档案是见证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留存社会记忆、提升社会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信息资源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减少,传统村落文化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刻不容缓。因此,探索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科学建档与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一、传统村落文化构成

  传统村落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村落随着外部社会环境不断调整与适应,形成了相对独立且复杂的生产生活系统和自己的文化。村落文化是集合传统村落局地各种形式文化的总和。这些文化形式从村落最早形成开始,一直发展至今,是久远历史的传承,也是传统村庄延续与传承的基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传统村落这个系统中,多元的文化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与牵制,构成了传统村落的整体文化,具有完整性;其独立的空间因素又决定了其文化相对独立发展的独立性;传统村落文化受空间环境限制,地域之间的交流融合较少,各自在其特定的村落地域内独立发展,因地域自然条件、空间环境、民族等方面差异,使各传统村落的文化不尽相同,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但同时单个的传统村落覆盖面小,甚至很多以家族形式存在,体量较小,且是在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很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受到破坏将永远消失。因此,它具有不可再生性。传统村落文化展现的场所,具有空间、时间和文化特征,是一个时空统一体。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国务院2006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将文化空间纳入了保护范畴,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时必须考虑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历史中的演化和发展历程,还要兼顾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

  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1.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是各民族的自然文化生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发展,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生态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忽视了村落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出拆旧建新、破坏空间布局、过度商业化的错误倾向,导致传统村落文化生态遭到破坏。2.据有关统计,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在我国正在迅速消失,平均每年减少7.3%,每天消失1.6个村落。除了易毁难保的建筑外,许多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印迹也在逐渐消失。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语言、文字符号、绘画、纪实等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由于缺乏群众基础,无人继承和延续,这些符号逐渐消亡。同时,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仪式凝聚力的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淘汰。3.目前没有直接的具体责任部门对传统村落文化实施保护工作,村庄管理机构和有关规划部门也缺乏文化保护意识,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而对于传统村落而言,缺乏政府的领导、社会的参与、后续的监管和保护,依靠自身担起文化保护的重任根本难以实现。从现有保护模式来看,政府部门明显更倾向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明显不够,缺少了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就缺少了灵魂。

  三、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管理的优势分析

  1.传统村落文化是村民的集体记忆,是村民凝聚力的外在表现。传统村落积淀了丰富、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反映了传统村落村民祖辈的生产生活状况、保留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形式,因此,有必要建立档案来保存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形式,升华其文化的内在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2.传统村落历史久远、富含文化,具有宝贵价值,符合档案的属性。创建一个具有局地民族传统的村庄档案,意味着以文字或图像、音像、实物的形式保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记录即将消亡的文化轨迹,从而使人们不忘记历史。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将传统村落的各类自然、人文文化建立档案记录下来,是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些档案将是为后世留存的传统村落文化方面的巨大财富。3.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是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与保护的保障。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指导和大力宣传,引导社会重视传统村落文化,在帮助传统村落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配备懂业务的专业力量开展传统村落的建档与保护工作,使传统村落的建档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机结合。

  四、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与保护的实施路径

  1.加强村民自主生产的档案内容,将最原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料归档。传统村落文化档案所有的记录来自于传统村落村民的收藏、记忆和口述,由村民独立保存的村落文化内容具备记录的真实性,许多记录都是建档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村落,有些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村落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

  头传授。少数民族往往具有本民族特殊的宗教和文化习俗,他们用原始的方式描绘特有的文化样本。如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四川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开展的阿尔羌文化保护项目中,全程充分发挥了村民志愿者的主导作用,获得了一系列的羌文化书籍、DVD、羌语朗读CD等项目成果。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传统村落文化档案的自主生产过程。因此,在传统村落文化的建档与保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通过村民自主生产档案内容,获得最纯正的村落文化一手档案资料。2.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当地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建档培养,使传统村落文化能记录、传承和发展。当今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也带动了传统村落中村民的迁徙流动,造成传统村落中青壮年向大城市流动谋求发展的现实情况。脱离了传统村落文化环境,也让传统村落年轻一代更多认同主流文化,而对所在村落文化产生疏离感。目前在我国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下,政府部门应在传统村落档案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掘传统村落史料,遴选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汇编成课外读物,开展乡村实践、田野课堂等教学形式,培养乡村青少年对传统村落特色文化应有的认同与热爱,逐年逐月将村落文化生活记录、存档,使传统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3.建立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品档案,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推广。提升文化的新时代活力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村落文化档案事业中蕴含了民族情怀、文化记忆和社会历史感,其中丰富的情感与文化需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载体进行直观的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化能提升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和发扬,这些离不开档案部门的科学记载,政府部门的组织、宣传等大力推动。如陕西华阴老腔、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凤翔泥塑等等,通过文字、实物、音像记录的展现、再现,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有效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推广,同时,开发出的文创产品,本身又可以纳入传统村落文化,成为传统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这样使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实效得以提升,从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推广与认同。4.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做到文化和自然的价值统一的记录存档。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其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与村落中各类人文自然景观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自然景观方面。因此,村落文化与自然两者的价值只有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体现传统村落文化的完整性。例如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陕西韩城党家村,就是两者的完美结合,身处其中就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必须因地制宜,坚守客观真实性和科学性,在开发与保护中尤其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的方位、风格、原始图案等,将乡村景观空间形式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村落的修缮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注重对历史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客体和场所的保护。综上所述,通过创建档案来保护传统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文化价值,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为此,将传统村落文化的建档与保护和“美丽乡村”理念有机结合,着眼于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科学地发展,赋予传统村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与互动,使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建设中优化,使村落更美、村民更富,从而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任越.传统村落文化建档问题探究——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例[J].档

  案学研究,2017(02):4-8.

  [2]任越.基于文化自觉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理论探究[J].兰台世界,2017(07):10-13.

  [3]陈阳.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J].北京档案,2017(05):14-18.

  [4]王云庆.谈传统村落建档工作的误区及思考[J].北京档案,2017(10):11-14.

  [5]徐欣云,刘迪.古村落档案的“泛化”现象及“泛化”收集研究——以江西古村落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7(06):76-80.

  [6]陈晨,金连生.辽宁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困境与展望[J].上海城市规划,2017(06):59-63.

  [7]王萍,卢林涛.传统村落档案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7(02):15-20.

  [8]何思源.守护乡村记忆:传统村落建档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05):49-53.

  [9]费胜章.易地搬迁土族村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落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02):50-54.

篇二: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第38卷第6期2019年12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HOTANNORMALCOLLEGEVol.38,No.6Dec.2019我国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王仁德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一定历史时空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建设性、开发性”的破坏,遭遇前所未有危机。本文从发展状况。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多重困境及产生的原因,同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保护传统村落路径,希望对传承我国生活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传统文化关键词:农村;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08(2019)06-0020-04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的讲话中指出:“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1]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遗产与传统,有着重要的价必须保护。[2]值,我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国家文物局才直到200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评选,且保护范围较文化部、财政部小。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全面开展。2012年12月,28个省646个村落入选第一批中国传截至2018年,统村落名录。经过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评选,我国共有6799个村落入选。但是,传统村落消亡的速度整体上还是触目惊心,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减少。据民政部统计数据表明,2002—2012年的10年里,中国的自然村由363万个下降至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自然村。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几百万个传统村落镌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历史是认识和传承中记忆,积淀着几千年农耕文化,华农业文明的根基。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历史文和“博物馆”。但是,随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着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社会正大片消失。传统村落发挥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全社会必须正视传统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村落独特价值,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将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好。一、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是中华民族农耕村落是与城邑相对的概念,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类活动的基本聚居单位与功能空间。传统村落,原习惯称谓“古村落”。为突出其文明价值和传承的意义,2012年4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正式改为“传员会第一次会议确定,将“古村落”这类村落富有统村落”。“传统村落”则明确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已成为自然村都属于传统村落。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二、传统村落保护面临困境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在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收稿日期]2019-09-10(1981-)农村社会。[作者简介]王仁德男,河南封丘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农业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103

篇三: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以马龙的咨卡传统村落为例,阐述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分析了当前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其中保护意识淡薄,旅游开发层级较低,建筑风貌的破坏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咨卡村的研究探讨,为其他类似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问题和对策

  传统村落是形成较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有以下特点“一是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二是选址和格局具有传统特色,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目前,马龙共有2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马鸣乡咨卡村,旧县街道黄土坡村,由于传统村落在总体上缺乏保护措施,建设资金滞后,管理不到位,其保护和开发已成为当前传统村落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结合马龙区马鸣乡咨卡村村落开发建设实际,提出古村落开发建议。

  一、马鸣乡咨卡村的概况

  咨卡村属马龙区马鸣乡所辖,位于马鸣乡政府所在地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03°22′15"-103°24′11",北纬25°8′0"-25°15′12"之间,东连瓦窑村委会、西接挪地村委会、北邻部队靶场、南与宜良九乡风景区交界。辖大地打、小地打、咨卡、小密得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国土总面积15.36平方千米。该村距马龙县城58公里,距马鸣乡政府23公里,距宜良九乡旅游公路15公里,与宜良九乡风景区山水相连的有5公里左右。该村属于高原丘陵地带,咨卡是马龙区海拔最低的地方,马龙平均海拔2000米,咨卡村委会的小密得1772.2米,为马龙海拔最低处,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在927.1毫米。年平均日照为2158小时。

  咨卡村邻近周边村庄分别是马龙境内的大地打村、小地打村、大密得村、小密得村、大挪地村、小挪地村,还有宜良境内的陇城、普则里、托麦里、洒脚母,上述村庄都是彝汉杂居村,咨卡及周边村子形成了一个彝族村落群,咨卡村正好居于这彝族村落群的中间位置,全村有农户192户662人,90%以上是彝族,咨卡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前的咨卡河自东向西流过村子,汇入南盘江,四周山体植被茂盛,古树参天,村落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5%。

  咨卡村的民居建筑大多保留清代特色,整体风貌为白墙灰瓦,大部分小楼房为两层瓦木结构,正房两边是耳房,与正房相对的是大门,中间形成一个小天井,正房两边镶嵌着木格花窗,二楼走道边安着雕花木栏杆,村内的青石小巷曲径通幽连接各家各户,1943年建的五间两层瓦木榨油房,木石结构的水碾房,咨卡河上的风雨桥,这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见证了咨卡彝家村寨悠远的历史。

  咨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其中咨卡彝族火草褂2009年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当地至今保存有独特“火草褂”纺织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2018年8月2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大型记录片《传承》(第三季)栏目组一行,对马鸣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制作火草褂过程,进行了全程拍摄,拍摄组人员无不感叹,“咨卡彝族人民太伟大了,竟然把大山里的草本植物火草叶,弄了变成穿在身上冬暖夏凉的火草褂,简直就是一种奇迹”。2017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魅力中国城》复赛中,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董保同身着曲靖马龙咨卡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褂”登台,化身“金牌导游”,参加演出,全方位展示曲靖的精品旅游路线和地方特色文化。咨卡村农历二月二的摔跤节、六月二十四的火

  把节,彝家泡缸酒均是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每年两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曲靖、宜良、陆良、寻甸、嵩明、禄劝、昆明等四面八方上万人,人山人海,欢歌如潮、热闹非凡,彝家泡缸酒成为节庆宴请的特用品。

  二、咨卡村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保护意识的不足,导致村庄传统文化正在衰落

  咨卡村地处马龙西南侧,位置相对偏远,由于古建筑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私人或民间所有,在其利用上也由个人负责。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提高,导致传统民居或传统文化建筑元素形式逐渐被遗弃,部分老旧传统建筑破旧不堪、无法修葺,新建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砖混结构,由于没有规划严格引领与管控,导致新建建筑层高、色彩风貌杂乱,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与原有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古村落古朴、宁静的风格。

  (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村庄“传统文化”保护不力

  当前国家仅对历史文化名镇(村)颁布了法律法规,但古村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与保护规则,曲靖市也没有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马鸣乡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制度及咨卡村村规民约,由于古村落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撑,很难做到全面的保护。

  (三)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导致村庄建设与保护难

  资金短缺依旧是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一大障碍,目前马鸣乡整合各类资金1187.63万元,用于咨卡村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污水收集处理,建起了民俗展览室,民俗广场、旅游厕所、修复了水碾房及河道治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及公共基础设施缺乏的状况,为更好地保护好咨卡传统村落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乡镇财力有限,致使原计划对咨卡古村落部分房屋老宅进行加固修复及其他配套项目建设,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工程项目难于实施。

  (四)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导致村庄转型发展难

  马鸣乡依托咨卡村良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乡村旅游,希望将咨卡村打造为民俗旅游示范村,扶持有条件的农户开办民俗客栈,积极挖掘编排民俗歌舞,成功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草褂传承人李桂兰制作火草褂过程搬上了舞台,并作为马龙区重大民俗文化展演宣传的保留性节目,借助咨卡村每年摔跤节、火把节两节的成功举办,吸引周边游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咨卡村旅游资源单一,没有其他旅游景点载体,除两节外,其余时间很少有游客,没有开发商的后续进一步包装投资,旅游转型发展难。

  三、村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传统古村落在保护上应遵循原真实性与延续性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也要着力改善古村落的生产生活条件,延续其生命力与活力,应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分级保护原则,参照历史文化名镇(村)等级划分方法,进行三级保护。一级保护重点在保护其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特色,二是保护修复其文物和改善村庄环境,三级保护对局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依法划定四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景观保护区”。针对“四区”内各类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定及保护要求,其中1、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内不得新建或扩建规划允许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新建的建筑要严格按照规划的风貌进行。对古树、田地等及其周边区域要保持传统格局不能随意侵占。对核心区内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面、屋顶、院门进行检查,加以整修,以防坍塌。保

  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的保护,使其不继续被损坏。2、建筑控制地带,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筑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所在区域允许适当进行改、扩、新建活动。对新建的建筑进行控制,建筑外观应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传统街巷格局、空间尺度,不得遮挡古村落与周边环境要素的互视通廊关系。3、风貌协调区保护控制要求,风貌协调区内的新建建筑或改建建筑,必须服从与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影响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4、景观保护区保护控制要求,景观保护区内的居民日常生产生

  活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山区彝族村寨生活延续性和环境协调性。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各类农业生产用地、山体植被及其它山体景观等,禁止大面积开垦农田和其它破坏地形地貌的活动,禁止新建建筑物,可少量建设休闲、旅游服务的小型构筑物。

  (二)加大法律法规地制定与宣传

  地方政府应从长期保护工作出发,及时制定古村落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确定古村落保护内容、措施和法律责任,并将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制作成简明扼要内容直观的宣传单,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并纳入村规民约,使村组干部、广大村民群众知晓在“四区”范围内的相关建设活动,必须依法依规进行,确实在思想上认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支持参与到古村落的建设保护工作中。

  (三)进一步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和建设质量

  在现有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各类规划编制力度,编制实用、管用的规划,首先应编制建筑风貌控制规划,对体现彝族风格的建筑房屋屋顶、外立面,门、窗、梁柱、院落等细部节点进行挖掘提炼,形成固定统一的建筑符号及图纸,明确材质、规格、型号、颜色,从而科学地指导村庄房屋的修缮、改造、新建工作。其次是编制给水、排水、电力、电讯、消防、绿地、环卫等专项规划,这些专项规划将系统的对古村落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火灾隐患的防范、景观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古村落更加生态宜居。

  为了让古村落的村民生活更加富裕,依托古村落良好的条件,在产业发展上持续推进旅游型村庄建设工作,及时编制古村落旅游专项规划,围绕客源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合理确定旅游服务设施总量、结构、布局和建设时序,加大旅游的策划及宣传,成立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改革,农户将承包地经营权量化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经营,村集体将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出租到社区旅游开发公司经营,村集体建设用地探索经营性开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实现致富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

  再好的规划,如果不能执行实施,它就是一张废纸,针对古村落的建设与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建立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及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村庄规划法治化建设,强化区、乡(镇)政府村庄规划执行责任,对违反规划的要严肃处理并问责。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管,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深入推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不按村庄建设规划违章乱建行为,实行违法违章建设巡查报告和有奖举报制度,加大

  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规划监管实效。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实行阳光规划、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维护规划的权威,确保规划执行到位。

  (五)进一步加强村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各乡镇(街道)没有城乡规划工作机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导致规划指导城乡工作的效果较差。因此,建议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配齐村委会管理人员,在土地、村庄规划和殡葬信息员三员合一的基础上,推行“多元合一、一员多能”,确保基层一线有人干事,进一步加大乡村规划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建筑工匠的培训,尤其是熟悉古建筑施工的能工、巧匠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其在古村落的建设保护中,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传统村落是地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历史记忆,各级各部门应给以高度重视与关注,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古村落各类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选择适宜发展的模式,使古村落成为地方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地方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瑞红.曲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曲靖社会科学,2014[2]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篇四: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聚落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承载体,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结构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一

  根据国务院、省、州、市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特制订如下鱼木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传统文化精神,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对鱼木寨实施整体保护,保护的方法由古寨—古民居—古墓葬—历史建(构)筑共四个层面,严格保护古寨的传统空间风貌,历史建筑,保护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与门窗细部等。鱼木寨内的寨墙、门楼、是鱼木寨内最有特色的文化遗产,采取特色保护的原则。此外,古寨内的古墓葬是古寨的传统文化的象征,针对这一特色,进行系统的整合。

  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古寨的民居根据现存的条

  件,新湾、学堂以维护现状,适度修复为主。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老房子、六吉堂实施重点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历史信息的过程性。

  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针对文物古寨及自然环境

  的现状特征,以整治环境为主要方法,对严重损坏的历史遗存进行适度修复,避免过度、过量修复而丧失其中的历史信息。本着合理利用、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历史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使谋道镇鱼木村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以鱼木寨整体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保护鱼木寨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为目标,使鱼木寨成为自然、现代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优秀传统村落。

  四、项目需求

  除文物局已经纳入实施的项目外,在保护发展规划基础上,提出以下几大类项目需求:

  (一)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类

  1、学堂古民居改造:

  学堂古民居为清代遗址,均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学堂,两厢齐备,加有外院朝门,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学堂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面积均为2000平方米。

  分三年段完成:(1)2014年完成500平方米的古民居改造;(2)2015年完成1500平方米的古民居改造;(3)2016年完成周边环境,院头防灾的建设。

  共需投入资金5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40万元,地方财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加社会赞助。

  、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工程:

  生基嘴古民居改造,包含房屋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015年完成1200平方米的民居室内现代化改造和外立面整治。

  共需投入资金3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二)防灾安全保障类

  1、防火防灾宣传牌:

  鱼木村是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景区,因此务必要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快部署景区防火防灾等各项旅游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完善森林景区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在景区多处挂警示宣传牌,提醒广大居民和游客进入景区游玩时,要自觉接

  受防火检查,禁止野外用火。不要带打火机、火柴、烟花爆竹、酒精、汽油等火源及危险品上山,也不要在森林里面吸烟、烧烤。要加强防火防灾知识学习,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火情立即报警,报告火灾发生地点、火势等情况。

  计划做防火防灾宣传警示牌50块,共需投入资金8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万元。

  、滑坡治理: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根据鱼木村的实际情况治理滑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边坡人工加固,即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

  治理计划分三年度完成对鱼木村4、5、6组滑坡地带的治理,砌挡墙等:2014年完成对4组滑坡带治理;2015年完成对5组滑坡地带治理;2016年完成对6组滑坡地带治理。

  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8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三)历史环境修复类

  1、卡门修复:

  鱼木寨卡门大都在清嘉庆年间修建,原共有6座,现仍

  存4座,即三阳关卡门,鱼木洞卡门,大岩洞卡门和兵洞卡

  门。这些卡门全用规整条石垒砌,长方形门洞,卡门隘墙的外沿一般都有垛墙高出,现三阳关卡门仍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鱼木洞卡门、大岩洞卡门因岩洞内已无人居住使用,更不会再在里边屯兵和制造枪炮钱币,已失去了它的作用,但仍保存较好。兵洞卡门已无存。

  三阳关卡门位于鱼木寨北侧三阳关,向北直通张凤坪,是北出鱼木寨的唯一通道。墙高5米,宽4米,门高2.3米,宽1.25米,卡门旁绝壁上镌刻着“三阳关”三个隶书大字。

  鱼木洞卡门位于鱼木寨二层崖间鱼木洞东北侧,现已局部损毁。墙高4.76米,宽4.5米,门

  高2.6米,宽1.42米。

  大岩洞卡门位于鱼木寨东北三层崖间大岩洞北侧,墙高6米,宽3米,门高2米,宽1.6米,长

  方形门洞,卡门的外沿有垛墙高出。

  卡门修复主要是修复墙体和亭子,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2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3万元。

  、寨墙修复:

  鱼木寨四周悬崖三迭,崖下稍有缓坡。为保寨内安全,阻断缓坡通路,古人在寨东青岗片、寨西垛子片一层岩下各修了一段石墙和一座卡楼,现卡楼已毁。

  青岗片寨墙位于鱼木寨东边第一层崖间青岗片。现存寨墙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东西走向,长200余米,高5~6米,顶宽3米,全用规整条石垒砌,条石长0.8至1.2米不等,现

  局部损毁。

  垛子片寨墙位于鱼木寨西侧第一层崖间的垛子片,与东边青岗片寨墙同时建立,东西走向,长近100米,厚3米,高

  ~6米,全用规整条石垒砌,损毁严重。

  鱼木寨墙现需修复长度300米,共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00万元。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类

  1、道路维修及改扩建:

  鱼木村为传统古村落,村落道路修建年代较早,现已损坏严

  重,道路狭窄,路面不平。

  计划5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分两年度完成,2015年完成3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2016年完成2千米青石板道路维修及改扩建。共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由于所需资金额巨大,基层财政无来源,申请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

  、游步绿化工程

  鱼木村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每年迎来全国各地不少游客,建好游步绿化工程有助于提高观赏品质,现准备在2500米游步道两边裁树,共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鱼木寨门楼电线地埋改造: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鱼木寨门楼电线老化严重,现需要挖沟进行地埋改造。全长500米,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修建停车场:

  为了满足观光游客的停车需求,避免车辆乱停放破坏传统古村落群,现需要修建一个停车场,修建停车场400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8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各

  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20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10万元。

  、垃圾清运系统:

  青山环抱下的传统村落古朴而美丽,不能因为垃圾的堆积而破坏了这份自然之美。因而提早搞好垃圾治理工作十分必要,现需修建4个垃圾池,长期聘请环卫工人保洁及清运垃圾,共需投入资金20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资金5万元。

  (五)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类

  民风民俗传承着宝贵的历史文化,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缺少保护和继承正在消失殆尽,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现急需对吹打乐、人鬼同屋近百年、四节莲响、那话还俏说、船头颂歌、打绕棺、此类民歌民谣进行收集、整理、传承,共需投入资金15万元,申请中央补助资金5万元,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5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

  入资金5万元。

  五、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工地设专门的文保员,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传统村落保护小组。会同业主、监理和文物部门对传统村落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并做记录。负责现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有完备的文字记录,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结果。

  、开工前由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所有参建人员进行交底。

  、在工地显著位置安置好文物部门设立的标志,标志中说明文物性质,重要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

  、建立文物保护科学的记录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做好对现状的精确描述,对保护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

  、保护措施上报审批制度。每个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都要在得到文物部门和建设方的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不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保护专题会,根据情况特点布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文管所、镇直相关部门、工作站和村支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明确责任。明确以文物部门为主,乡镇政府配合协调实施各项目。建立健全施工期传统村落保护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熟悉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掌握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程序,落实设计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措施和要求。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传统村落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提供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乡镇积极配合文物部门组织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二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摸清我县

  传统村落底数,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特制订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县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全面掌握我县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及其生存状态,是认定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摸清并记录我县传统文化家底的重要工作。

  二、调查对象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村落列为调查对象:

  1、传统建筑风貌完整

  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

  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村落格局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鲜明体现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且村落整体格局保存良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三、进度安排

  1、组织学习阶段(2012年4月28至5月5日)组织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以及各乡镇政府学习研究住建部建村【2012】58号《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住建局、文化局、文物局、财政局4家联合成立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传统村落调查小组,负责全县传统村落调查的组织、指导和监督。

  、深入调查阶段(2012年5月6日至6月1日),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申报材料等资料,确定需要

  调查的村落。对符合条件的村,开展入村调查,并按“一村一表”的要求如实完整填写登记表,拍摄相应照片和收集有关图件。调查村落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具体见《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附件)。

  、组织上报(2012年6月2日至6月20日)整理调查成果,组织材料、装订成册上报市建设局。

  四、推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充分提高对“传统村落调查”的认识,要积极向政府汇报调查工作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

  、积极筹资,保障经费

  根据国家四部联合文件要求此次传统村落调查经费原则上由地方解决,县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安排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此次调查的经费,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加强协调配合。

  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是住建局、文化部、文物局、财政局四家联合办公,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部门要抽调业务骨干,在工作组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此次调查任务。

  五、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调查实施工作力度,顺利推进工作进展,特成立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

  县政府县长

  副

  组

  长:

  县政府副县长

  成员单位:肇源县住建局

  肇源县文化局

  肇源县文物局

  肇源县财政局

  相关乡镇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222担任。

  传统文化实施方案三

  传统文化课程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开展好传统文化课程对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对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丰富学生的人生积淀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区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厚重学生的人生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传统文化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

  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自觉拓展学习视野。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事、治家等各方面的经典章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具备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能力,具备通过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自觉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

  三、教学要求

  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备课要求: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与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1、做到学期备课。系统了解学期教学内容,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

  、做到单元和章节备课。掌握本单元和本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的要求和重点。

  、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特点、焦点、盲点,并确定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开掘,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渴望,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分析学生群体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创设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扬长避短。

  、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固定每单元一次在教研活动室进行

  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都提前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做好考勤记录。

  (二)上课要求:传统文化课堂共5套教材,每年级各一套。建议每课采用1课时处理,个别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或合并课时,但不能减少课时,更不能挪用,挤占课时。课时的处理与要求:

  (1)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人的世界,体会古人的情怀。

  (2)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自主解决教材中的疑难。

  (3)要通过范读,齐读,领读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要适时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

  (4)在熟读的基础上,要强化学生的背诵训练,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段落要烂熟于心,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5)要加强对学生诵读效果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改善方法。

  (6)要依托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从古人身上学会认识世界,丰富人生。

  (7)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

  (8)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展讨论,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过参观、访问、游览的形式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三)教研要求: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管理的重点环节,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推动学校传统文化课的实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由教研组长负责,每两周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在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做法,新经验。

  、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传统文化优质课评选”和“传统文化课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四、保障措施

  1、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必修课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课程表按时上课,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课时,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必须及时填写调课单,报教导处审批后方可调课。

  、教师必须按学校规定认真备课,不得不带教案进课堂,学校将对备课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每发现一次,扣教师责任制考核1分。

  、教师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提供全区公开课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教师,在评先树优,责任制考核上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优先奖励。

  、学校将传统文化课程培训纳入校本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教师要按时参加,做好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将统一组织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要给予责任制扣分处理。

  、教师应积极上传优秀教学案例和课件,丰富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学期末,学校将根据上传情况给予奖惩。

  、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通过网络、图书、社会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五、评价方法

  1、评价过程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学生学习记录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情感体验、活动表现等进行过程性记录;要采用等级制评价,使用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形式,避免笔试形式,要将评价结果纳入《快乐成长》手册。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和情绪;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的拓展;关注学生把握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要通过“经典诵读”、“名篇赏析”、“知识竞赛”等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要通过“书画比赛”、“传统文化考察”、“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以及活动过程中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1.文明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2.省级文明村实施方案

  3.2017年度贫困村脱贫实施计划

  4.2017年文化部政策

  5.2017年农村电商政策

篇五: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4年04月18日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长期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多重挑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亟需加强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老龄化、空巢化自然性颓废状态。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破败严重。除了极少数传统村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得到较好保护外,大多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是农村规划无序性和土地政策不完善导致拆旧建新“自主性破坏”。一些地区以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土地资源为名,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村撤并、迁并活动,或整村推倒重建,或整村搬迁合并,使不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被破坏或消失。

  三是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和商业化过度开发导致“旅游性破坏”。由于体制弊端,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淡漠,地方建设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文化资源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

  四是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产权不清,给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带来困难。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各地的地方性保护法规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地域性。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三重属性,应该三部门都该管,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

  五是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部分地区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制订《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明确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省市级在城市维护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费,逐年加大投入。旗县区级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鼓励、吸纳多种资本参与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实行“保护责任追究制”,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纳入政绩考核。探索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赢新路。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展开传统村落遗产的调查评估,建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名录制度,实行分类保护与分级管理。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政府应对辖区内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三不漏”,即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项目的全面普查。

  1/1

篇六: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国家三部一局通知明确: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村落可以叫做“露天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村落是脆弱的,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在逐渐减少,保护传统村落攸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对策

  引言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如果没有了这花团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从何而言?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调查和统计数字令我们心头骤紧。比如:2010年全国范围的行政村总数约为69万个,自然村数量约为400万个。然而截止2012年底,行政村总数很快减少到不足60万个,自然村减少为300多万个。大约460万个行政村和自然村,推荐上报传统村落的名单只有11682个,最终真正入选公布的传统村落仅仅646个,占全国村庄聚落总量的比例简直微乎其微。这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的文明国度的地位极不相称,传统村落保护亟待加强。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近10年我们在各地考察民间文化时,亲眼目睹这一剧变对村落生态影响之强烈。

  2.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势所必然。

  3.城镇化是政府行为,撤村并点力度强大,所向披靡;它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最主要缘由。城镇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地区传统村落荡然无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1.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有的地方对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许多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2.农村规划无序性导致拆旧建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和行政地域调整使不少行政村、自然村大量撤并;异地脱贫、下山移民、海岛和库区整村搬迁,使不少传统村落迁移消失;城镇化扩张性发展使许多村落被圈进城中村;新农村建设误区及其对传统村落实行“萎缩”管理,使不少传统村落渐趋消失或衰败。上述无规划、无秩序的撤并扩张活动,是我国传统村落不断遭受毁坏、大量消失、的重要原因。

  3.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

  由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考核的体制弊端,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十分淡漠,对乡土建筑价值的认识只停留在旅游开发上。片面追求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的经济价值,“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管理”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因保护管理不善遭到损毁,尤其是成功申报定级的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旅游性、开发性的破坏,正在走上文化遗产“加速折旧”、“文化变异”之路。

  4.法规不健全、政策制度弊端

  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仅对传统村落部分(如历史文化名村、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约束,而不是整体;其次是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新农村建设也对传统村落产生较大威胁。

  三、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思考

  1.改革“政绩考核”弊端

  一是端正决策指导思想,确立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新理念,将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改革“政绩考核”弊端,把传统村落保护作为加快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政绩考核,完善“保护责任追究制”。三是创新保护与发展双赢新路,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探索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双赢新路。

  2.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全面开展传统村落遗产的调查评估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宣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宣教。各级党校、行

  政学院应设置“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课”,以增强各级官员的文保意识和文化自觉。三是各级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及监督曝光的作用,营造全社会重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

  3.尽快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

  一是尽快制订保护规划,地方政府要在摸清区域内传统村落整体情况后,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编制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更新的区域和范围,明确具体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二是要严格限制核心保护区的改建、扩建、室外装修,建设控制区要严格限定改造区域,严格保存传统村落原有肌理,限定拆迁范围,限定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三是要制订相应的近期、中期、长期保护工程,针对性制订保护措施和方案。

  4.尽快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规

  一是尽快出台保护法规。地区政府可先行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科学管理”的方针,强化“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保护原则。二是完善保护制度,扩大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范围,让更多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在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完善土地置换“一户一基”的政策,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用地的保障力度,支持村民通过城镇保障房建设进行异地搬迁或原地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5.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传统村落遗产的科学管理。

  一是加强科学管理,分级保护。对不同价值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制订详细的保护档案,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二是重点抢救发掘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发掘、研究、展示、传承、利用,建立保护数据库,利用微机建档,方便查询。三是发动全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新机制,把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6.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

  一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乡土建筑的抢救保护,又要热切关注群众民生,合理安排保护利用项目;既要科学整治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与改善农民生活需求相结合。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将引导居民自保获益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保护好传统村落遗产,又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教育、审美、观赏等价值和作用。

  7.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必须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

  一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广大农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以及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全体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二是保护利用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权、自治权、参与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应以各种形式取代村民权利的行使,尤其不能一味想着开发和旅游,把传统村落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

  结束语

  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时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镇名村保护呼唤共同宣言[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罗艳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措施[J].今日科苑.2010

本文标题: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6篇)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40698.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6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