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水利建设发展成就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2-10-23 10:25:04 |

摘 要:良好的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建国以来,国家水利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建成了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基于此,对六十多年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做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中国;水利建设;成就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7-0157-02

引言

建国六十多年,我国水利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建成了一批以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为标志的世界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快速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水利投资由1950年的1.0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 083.1亿元,上涨了3 780.65倍。水利投资用途也由最初的农田水利的单一基本建设,发展为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工程和行业能力建设等多角度、全方面的水利建设。

一、发展成就

(一)建国初期

新中国初期,国家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经济衰弱、国力空虚。5亿多人口的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只相当于如今华西村一年的生产总值。

为了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十分重视,这一时期是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特别是1952年、1956年、1958年[1],在国家大力提倡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开展群众性小型水利建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建设热潮。截至1979年,全国累计建成水库86 132座(其中大型水库319座,中型水库2 252座,小型水库83 561座,塘坝642万座),总库容达4 08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5 209万亩,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0.53亩提高到0.89亩。三十年间,我国的水利建设从无到有,人民群众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迸发前所未有的劳动激情,大兴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成绩巨大[2],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我国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至2014年,我国

兴建水库97 735座[3],总库容达到8 394亿立方米,库容量是1979年的2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7 065.2万公顷,比1979年的4 831.87万公顷增加2 233.33万公顷,增长31.61%;除涝面积2 236.9万公顷,较1979年1 774.87增长462.03万公顷;2014年水土流失治理111.6万平方公里,是1979年41万平方公里的2.73倍;全国2014年水电装机容量30 183万千瓦,比1979年1 911.04万千瓦,增长15.79倍,大大缓解我国用电压力,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4],工业化程度的加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临新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这对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投资是制定21世纪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戰略的基础[5],是实体良性运行的决策依据。深层次了解把握水利发展战略,对21世纪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结论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水利工程建设依然是农业发展、防汛抗旱、水资源治理的重要保障,今后应该继续加大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投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全面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纪志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9-20.

[2] 胡峰.关于水利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50-151.

[3] 李丽艳.农田水利建设与金融支持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13,(2):43-44.

[4] 顾强生.水利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1999,(1):12-17.

[5] 李泉,刘燕平.我国农田水利发展与投融资机制创新[J].山东农业科学,2013,(1):147-151.

[责任编辑 李晓群]

本文关键词: 水利建设 中国 成就 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水利建设发展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2852.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水利建设发展成就》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