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刍议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2-10-30 15:15:06 |

摘要:建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建筑的设计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创新,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对设计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能够全面地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这样才能使得现代建筑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要素;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创新策略

前言

现代建筑设计是进行现代建筑建设的必要前提,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建设的任务和规划,通过对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有效利用,设计出新时期的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需要的同时,实现现代建筑行业的进步。当前,做好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概念的正确理解,要围绕构成现代建筑设计的主要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在坚持现代建筑设计的相关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确定、现代建筑初步设计工作和现代建筑施工图设计等过程的强化,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和改进,更出色地完成现代建筑设计的任务,在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各类要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代建筑行业的支持。

1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

现代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规划和设计的全部工作,通过功能规划、形状设计和结构调整,使现代建筑更能符合现代社会对建筑的理念理解,在运用建筑学、统筹学、电工学、自控技术等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建筑的功能,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需要的前提下,打造出现代建筑的精品设计。

2建筑设计的要素分析

2.1功能。建筑设计最为主要的要素就是功能要素,主要就是指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如今的建筑中主要的功能就是住宅和商业用途,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最基本的用途。

2.2美观。美观性主要就是指能够让建筑的使用者感觉到舒服,在建筑的色彩以及结构等方面能够让用户满意。尤其对一些高档住宅和一些高档商业建筑来说,对建筑的美观性要求是非常高的。

2.3经济。经济因素也是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建设企业进行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中,需要进行合理设计实现节约资金的目的,这样才能够使建设单位获得利益最大化。

2.4技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技术的因素,建筑技术主要是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物体、建筑构造、建筑设备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各项技术保障。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根据建筑物理要求,在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全方位考虑问题。

3现代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建筑要求以及建筑构想,切不可片面思考,因为一般的建筑都是分部分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切不可“断章取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只有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将建筑的功能、美观、实用性完美的结合。整体与部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只注重部分的合理性,则很容易导致整体的不和谐,如果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也会造成部分的不完整,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必须将整体与部分有机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使建筑设计更完美。

3.2有序性原则。说到有序性其实就是指高层系统与低层系统的关系,整体来说低层系统构成了高层系统,低层系统组成了对高层系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同时低层系统或高层系统中也存在相应的关联关系。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它们是有一定顺序的,系统之间也会分出一些层次,并且这些层次之间紧密相联。这里还涉及到结合度的关系,随着层次的升高,结合度减弱,对于层次结构的稳定性是有利的,结合度越低,层次结构越稳定。这样来看,个体与整体间存在含属关系,递减的结合度才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在建筑设计时,尽量避免结构层次的相互依赖性,就拿功能区来说,如果它过于依赖其上一层次,则上一层次的破坏势必会造成功能区的系统瘫痪,这样不利于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确保一个环节的破坏不会对另一环节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依赖于各种流线的有效组织,与空间序列的合理整合。

3.3结构最优化原则。结构要素是建筑设计时的重要环节,要想建筑既美观又实用,就要将结构设计置于最优化地位,结构是各种设计性能的载体,是各种功能发挥的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对性能的表现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性能所反射出来的效果对结构也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而结构的有效组成成分就是要素,要素的运动趋向就是结构的走向,其间的各种关系更是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关系的建立给结构的稳定性带来保障,所以结构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结构的有效整合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稳定性、耐用性以及实用性,提高建筑物的价值。

4我国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存在问题

4.1国外设计风的盛行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设计都存在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设计中盲目地跟随外国设计的风格。在选择方案时,不是考虑建筑的当地特色和总水平、有效的使用功能、合理的造价、建成后的运行成本等,而是盲目地跟风,某个时期的建筑,在全中国的各个城市的建筑风格都雷同,都是星河湾风格或者简欧风格。

4.2建筑设计领域的浮躁和仓促

中国的现代建筑的工程项目大部分来源于经济开发,开发商或者是主管开发项目的政府领导就成了建筑领域的主宰,从最初的决策到建筑的形式、风格,建筑材料等,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开发商方等业主说了算,俨然成了业主教育设计师的时代,业主们忙着赶工期,设计师们更忙着草草设计图纸,赶着交差,根本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创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作品,盲目跟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4.3对建筑的细节重视不够

很多优秀的建筑很简单,但特别有味,这体现了建筑师对细节的构造特征不懈追求所表达出来的整体的美感。目前建成的某些建筑不仅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良好的文化特质,也没有高度重视建筑的比例、尺度、色彩搭配等细节,经不起推敲。

5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5.1建筑设计应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建筑的风格应该与整座城市相适应。由于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的色彩,建筑的形象等与城市是否适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不脱离城市,才能够使建筑与城市很好的融合早一起。

5.2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由于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供人们使用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的体现人文精神。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走访城市,对整个城市进行感受,去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这样在设计的时候,才能够将建筑所在城市的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进而使设计出来的建筑能够承载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5.3建筑设计中应体现智能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体现智能设计。由于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以及智能保安等等,并且还可以将一些信息资源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当中,进而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发展。另外,在进行建筑的智能化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结合建筑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建设企业的资金实力等等,合理的进行智能设计,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建筑的整体功能。

5.4建筑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进而有助于全面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非常典型的数字化技术就是SOHO技术,SOHO数字技术融入了高科技网络技术,其核心就是能够通过计算机连接实现各种住宅及办公功能,进而逐渐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5.5建筑设计应体现环保的理念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应该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非绿色行业,在实际的建筑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垃圾,影响到环境的保护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建设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进行一些生态设计,例如,利用太阳光,利用雨水,采用环保材料等等进行设计,进而使建筑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在如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环保理念,设计人员还应该不断学习,并且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进而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6结语

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离不开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现代建筑要想长久不衰,必须要加强对创新建筑理念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知识以及建筑技术都在不断更新,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进一步促进建筑建设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蓉.从建筑设计方法看传统与创新[J].福建建筑,2009(03)

[2]李冰,李滨泉,李桂文.数字时代下建筑设计方法的变革[J].新建筑,2009(03)

本文关键词: 刍议 建筑设计 策略 创新 方法
本文标题:刍议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6238.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刍议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策略》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