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坐井观天评课稿五篇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3-01-06 11:05:08 |

坐井观天评课稿1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坐井观天评课稿五篇,供大家参考。

坐井观天评课稿五篇

坐井观天评课稿1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10月18日听了孟老师的《坐井观天》一课,我认为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老师问题引读,学生思后释疑。

  如: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后老师提出的疑问“故事中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论”,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蓝天、草原、大海……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多种形式朗读,明白文中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孟老师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同时让同学们透过窗户看窗外景色范围,再想想在室外看到的景色范围,使学生明白青蛙会把天有多大弄错的原因之一是:目光狭小,所见有限。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二是不听别人劝告。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四、随文识字写字教学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书空。接着问学生文中有几个角色,师板书出“小鸟和青蛙”引导学生学习“蛙”字时,师让学生分别自己的识记方法,学生说出换一换方法,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并区别形近字,孟老师课件出示与“蛙”形近的几个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读。随着课文的"学习的深入在学习其余三个字时,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用不同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的话,然后老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并把要学的生字标成红色,引起学生注意,如在学习“沿”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井沿”,从而明确“井沿”的具*置。然后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并对易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并让学生练习而写字,使学生牢固掌握本课所要认识并会写的字。

  总之,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当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缺憾的地方,最后让孩子在书上练习写本节课学习的四个生字时,有的孩子不明白写哪几个,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识记时及时板书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我想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坐井观天评课稿2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想通过青蛙和小鸟之间的三次对话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鼠目寸光,要目光长远;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做能够观整个天空的小鸟。

  王老师从齐读课题出发,看似直接导入,实际上是动画激趣,通过看与课文相符的FLASH动画理解课题,熟悉课文。之后王老师从画面定格的地方进行深入挖掘启迪,从了解井出发,为之后青蛙和小鸟奠基。接着进行了主人公的位置定位,这样就可以开始“表演”了。整个过程我觉得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朗读的教导真实有效,浑然天成。例如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青蛙问:“你从哪儿来呀?”不仅强调是什么句子,而且强调语气。小鸟问:“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从理解小鸟飞了多远出发,感受小鸟的累与渴。还有一个教师从重点词语的理解出发,体会文章内容,深究复原当时情境。

  2.重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紧密结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3.训练说话井然有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王老师秉承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课文的讲解控制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和可以达到的发展水*之间,让生造句给予看图说话这个阶梯,生即使刚开始不理解,看到图后就会有话可说。

  建议:“青蛙在小鸟的建议下,终于跳出了井底,看到了好多美的东西。续编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和“坐井观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应该对调,效果会更加。坐井观天是个完整的故事,完整的故事必然有完整的寓意。在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坐井观天的意思和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人为割裂。之后的续编故事应该属于思维和说话的拓展练习。

  这是我的几点想法。

坐井观天评课稿3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这一件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10月18日听了孟老师的《坐井观天》一课,我认为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设计的教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老师问题引读,学生思后释疑。

  如:上课伊始,导入新课后老师提出的疑问“故事中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论”,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蓝天、草原、大海……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多种形式朗读,明白文中道理。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孟老师着重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同时让同学们透过窗户看窗外景色范围,再想想在室外看到的景色范围,使学生明白青蛙会把天有多大弄错的原因之一是:目光狭小,所见有限。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正确也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二是不听别人劝告。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四、随文识字写字教学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上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跟着书空。接着问学生文中有几个角色,师板书出“小鸟和青蛙”引导学生学习“蛙”字时,师让学生分别自己的识记方法,学生说出换一换方法,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并区别形近字,孟老师课件出示与“蛙”形近的几个字组成的词语,让学生读。随着课文的学习的深入在学习其余三个字时,老师指导学生读文用不同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的话,然后老师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并把要学的生字标成红色,引起学生注意,如在学习“沿”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井沿”,从而明确“井沿”的具*置。然后让学生说说识记方法,并对易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并让学生练习而写字,使学生牢固掌握本课所要认识并会写的字。

  总之,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当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缺憾的地方,最后让孩子在书上练习写本节课学习的四个生字时,有的孩子不明白写哪几个,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识记时及时板书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我想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坐井观天评课稿4

  首先,很荣幸能成为张xx工作室的一员,能得到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必定要好好珍惜。今天是工作室第一次活动,观摩了南苑小学吴佳妮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朗读指导课,让我了解到更多的朗读指导方法,受益匪浅。

  《坐井观天》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井底的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是不可取的。这篇课文主要由小鸟和青蛙的三组对话构成,对话的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寓意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吴佳妮老师抓住重点回归文本,以多种朗读方式渗透朗读方法,值得学习的是:

  1.对学生朗读的评价到位。突出重点,贴近教学目标。

  2.教态自然,语调亲切,鼓励孩子的语言很多,课堂氛围好。

  3.抓准朗读定位,重点指导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语气,在第一次对话朗读中,小青蛙好奇的语气吴老师这样提问:你为什么语气上扬了?哪个标点符号给了你提示?因此引出:朗读时应该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找准朗读语气。

  4.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吴老师开展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读、评价读、上台读、全班读、指名读等等。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朗读就应该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从几个老师的评课来看,我也学习到很多,比如朗读指导可以加入现场体验,可以指导朗读姿势和朗读习惯。最后张校提到,朗读应自然,应该读出生活来,从文本中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还要有老师的给予,还可以开展朗读实践活动。希望能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感谢老师们的无私分享。

坐井观天评课稿5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这是一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活泼、大方的吴佳妮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以疑引读,读中释疑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通过猜图游戏,让学生说一说旅行的见闻。由于图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班里的孩子,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起各自的旅游趣事,让大家感受到伙伴们的见多识广。没有直白地解释,没有枯燥地认读,学生在交谈中理解“见多识广”,这样的教学便是“润物细无声”。

  初读课文后,吴老师就让学生进行男女生比赛读,学生各个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充分展现了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的孩子读得挺投入,但也有个别孩子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

  吴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沿”组词。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吴老师将大问题抛出,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鸟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学生不难找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吴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并扩展思维,“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学生认识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鸟。

  二、语用训练,积累语感

  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说一说,巩固并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文字。如,在学习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一句后,让学生用“()得很呐!”的句式说一说,不仅进行了语言拓展,更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了青蛙的固执、目光短浅。再如,“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青蛙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创设空间,自主实践

  吴老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训练朗读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阅读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1)

——老师评课稿5篇

老师评课稿1

  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试以特级教师孙老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内容: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

  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内容上与教学内容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因此,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内容选择上应该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 ;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教、不唯上、不唯真、唯美的意识,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从低年级开始每节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善问,是方法问题,是能力问题。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就能提出有水*的问题。

  从教学片断之中我们能看出学生提问能力也不是很强,开始的时候,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提出的问题也有语病。但老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充分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他的那番调动的语言实在精彩:同学们,如果你提的问题与你的同桌一样,你们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

  如果你提的问题与同桌不同,有两种办法------你能回答他的问题,证明你比他强,你当当小老师,回答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请你向他请教,因为他提出了你没有发觉而且又不能解答的问题。一番话将所有的孩子调动得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待老师一声“开始”,整个课堂已经沸腾起来。可想而知,后来学生的问题真是精彩纷呈,几乎个个出采,上台写上自己问题及大名的学生达十人之多。

  从学生问“扫天游峰的人是年轻人,还是老头?”逐步引导到问“天游峰景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美景,而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呢?”从问“扫路人身上有什么伟大的事”逐步打磨到“扫路人身上有什么高尚的品质?”这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耐心,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循循善诱。最后,面对那满黑板的问题,孙老师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地让学生选一个最重要的金点子,这其实是让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学会真正地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带动讨论其他问题,希望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触发灵感,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想,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经常呼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是学生真的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吗?真的会吗?我觉得孙双金老师就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研究与学习的关系,这节课也的确当之无愧是研究性学习的典范。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读起来了,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朗读教学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朗读教学时,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有走入“死读书、读书死、读死书”怪圈的倾向。出现这样的状况,从理论上讲,存在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误导。多读确实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感悟和理解,但多读绝不是一遍又一遍不加思考地读,也绝不是排斥教师应有的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读。

  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有些深奥的课文,如果离开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精讲,不要说读一百遍,就是读一万遍也搞不懂。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成了谬误,我们要把握朗读教学中读的度,要有辨证的思维,而不是盲目地读、读、读。朗读教学出现效果不明显的状况,从实践层面上讲,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朗读水*不高,缺乏朗读指导的方法,因此只能在一个层面上读,不能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还是举孙老师这课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爬天游峰是很累的,而老人却不觉得累,让学生找出有关的词句。第二步,学生找到了“九百多级,飘飘悠悠”等词语后,体会天游峰的险峻,老人的轻松自在,并读出意思。第三步读中感悟,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第四步师生相互品读、赛读,先由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品赏,体会出师生读得好在哪儿,哪儿需要改进,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

  从以上课例可以得出: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四、随机点评显示师生智慧的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十分重要,往小里说,它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往大的说,它有时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前课堂教师点评语言现状实在不容乐观,有的死板生硬,有的信口胡扯,有的不着边际,有的照搬标准答案,有的是板着脸训人,有的是廉价的表扬,所有这些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等对话。

  下面我先摘录一些本课例中的评价语言:

  1、(学生问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己发现的,是你的专利。

  2、(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回到住地?)笑声不可能伴随着回到住地,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你读书真会思考,我认为你像个小小思想家。

  3、(生读书声音太小)你们都是悄悄地赞美,(生笑)我们放声赞美一遍,好不好?

  4、(学生问为什么作者与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为什么分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表?何意?这个问题连我老师都没有想过。第一次写的是什么?第二次又写什么?请把问题写到黑板上。你虽然是男同学,但比女同学都要细心。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怎样提高教师点评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我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由衷赞美;三是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评价语言,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要做到:

  ①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如:当学生提出了别人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孙老师走上前去,握住他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赞美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

  ②评价语言要多样,富有变化。当有学生在品评教师范读,讲得有理有据,不仅说出教师读得好,还说出教师读得好在哪里,教师动情地对他说:“你说得太好啦,真是我的知音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

  ③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反映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

  ④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记得斯霞老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答案,但斯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听到的吧?”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老师的循循善诱。

  ⑤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学生成长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真能干”,“多聪明”,“就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这一句句话语就像蜜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化作前进的不竭源泉。

  ⑥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除了上面说的有声语言外,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老师评课稿2

  一、课前导入,干净利索,直入主题;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发现?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生:回答。

  评价:

  1、课题就是中心,直入主题,干净利索。

  2、启发学生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筛选出了中心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二、在教学中注重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课文时,老师提出了自学要求,让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把学习的空间完全留给了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老师尽量的让学生互相交流,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字词。在检查课文朗读时,也是让学生自读自评。

  三、注重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对学生的评价。不论是读课文,还是回答问题,老师都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评价,而且注重学生间的互评。

  建议:

  一、再次读课文后,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讲到人类的老师有哪些,他们教给人类什么,并让学生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画的。

  评价:对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集体交流,就应该指名让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这样既避免了一个学生在上面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干等,造成的冷场局面,又可以让学生经历倾听和参与表达的过程。如果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最后,老师用大屏幕出示人类的老师教给人类什么?边放课件边板书,忙了个不亦乐乎。

  评价:这个环节,我认为还是先让学生汇报,老师可以点拨。最后让汇报的几名学生一起上台板书。这才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了学生。

老师评课稿3

  上午听了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感触特别多。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或者说高效课堂“学生是主人,活动是中心”,这些理念在这节语文课堂中很难找到,课堂中学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没有,这不是高效课堂的理念。

  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探讨交流,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如果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没有学生展示的课堂,那就太可惜了。这节语文课老师先用问题导入课题,点小组同学回答,后让学生相互检查预习检测和整个导学案完成情况,老师给小组打分评价,耽误了一些时间,然后进入互学阶段,导学案没有设计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生只是把独学的题目答案念一念,有几个小组整体把课文中的段落读一遍。总之,可以说是在老师的掌控之下学习,学生还是被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有点沉闷。如果学生在互相学习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是现在或者曾经的那一位老师,再讲一个有真情实感的小故事,这样既学习了课文的说明方法,又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情感,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也学的活了,学的有兴趣了,效果可能会更好,可惜没有。

  高效课堂中,“展示”是课堂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己的舞台。没有展示的高效课堂,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遗憾的是在这节语文课上,没有看见学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问题展示,也没有看见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质疑,没有结合课文联想拓展。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当中,搜集有关歌颂老师的歌曲、诗歌等等,在展示中尽情歌唱、高声诵读,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风采,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实现课堂知识超市的目的。

  从导学案来看,学生已经预习的非常充分,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没有什么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也可以说是没有发现学习当中的问题,反思其中的原因,就是老师控制了学生,控制了课堂,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学习。结合这节课展示的学习目标,其中第二点学习独特的写法、体会一个人独立能力的重要性这点就在课堂学习中没有反映出来,也可以说是没有完成这个教学任务。这点也可以说是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没有设计出来,也是导学案设计的不足之处。“评学”环节,老师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如果此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拿起笔来,把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写出来,或者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歌,甚至可以动手制作一个小礼品,来表达对自己喜爱、尊敬的老师的感激之情。再用几分钟时间,让同学展示出来,无论写的好与坏,有真情实感,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这节课走了高效课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当中最重要的“展示”环节,少了画龙点睛的“点睛”之笔,学生没有动起来,活动没有开展,实在是有点遗憾。另外,课堂上自始至终,没有听见老师对那个学生的表扬鼓励,没有听到情不自禁的热烈掌声,作为一节高效课,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个人感觉,和大家商讨,请斧正。

老师评课稿4

  今天,我们听了学科组长柳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杨氏之子》,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收获,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有效性。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三、重视书写训练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柳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扎实有效,从课堂的积累展示到结课的推荐书目,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可以说这样的课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老师评课稿5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我听了503班文辉老师的数学课,文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听了本次课,使我受益良多。在前一节课,我们听了刘顺老师的同一节课,通过两位教师的相同课进行对比,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别的教室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听别的教师的课,学习他们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来补充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是学生学过基本*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把组合图形面积转化成基本图形,蕴含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推理过程,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学生要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会接触到。所以,借助课堂教学的*台,给学生一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就显得更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需要。刘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主要优点:

  一、文老师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定出知识能力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容量、深度适当,层次清楚,衔接合理,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二、课堂上重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注意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文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多种方法分割时,文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

  不足:

  教师在运用白班教学的时候,对于班班通的运用还不是很熟悉;学生学习探究部分的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较少;在合作探究题目中,教师图形出示的难题较大,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点乱。

  建议:

  在此,我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在白板上出示幻灯片的时候,可以利用电子笔直接点击白板,不需要一直去点击鼠标;可以增加一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加合理一点。

  收获:

  文老师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给予了答复,并且对说的好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学习上的细节问题及时强调;教学组织到位,教法适当,教学艺术高超,充满激情,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强。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2)

——课文评课稿5篇

课文评课稿1

  今天听了陈利玉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顶峰歼敌”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五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学习“顶峰歼敌”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追问你为什么选这句读?你朗读的成功经验如何?

  最后,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学生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为什么马宝玉要夺过他的手榴弹?为什么要用石头砸?……还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选一个镜头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教师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课堂上充满生动和乐趣。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陈老师更是下了功夫,如在指导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这句时,陈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就是五壮士,面对着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陈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五段,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安排了学生对五壮士说心里话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四段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五壮士的形象,应抓住关键句子“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人民的仇恨向敌人砸去”和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段落的导,再过度到第五段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

课文评课稿2

  听了刘老师三十五分钟的课,我的感觉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刘老师所营造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感受着一份份真诚;幸福的是在稚气真诚的朗读和话语中与孩子们的共同经历阅读的过程;幸福的是与孩子们一样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的真情。幸福的是和刘老师一起感受做教师的幸福。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五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实和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那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小柳树风中舞蹈的美丽姿态后,顺势鼓励学生表演读,把自己当成小柳树,让大家来欣赏自己的美丽,这样就在读中突出了小柳树的美丽,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小柳树虽然美丽,但是随着她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瞧不起小枣树。这一骄傲得意,只关注对方缺点的性格特点是从她说的话中体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老师将小柳树两次说的话对比朗读,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小柳树的人物性格。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小柳树对待小枣树的态度发生变化,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3、以读育人,注重熏陶性。例如:文中小枣树的话语很少,但却凸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在品读小枣树的话之前,刘老师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柳树,你认为已经结果子的小枣树现在会怎样对待自己?在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之后,再来读文,感受小枣树的为人,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

  4、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例如:

  第二,充实:这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1、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老师恰当地把握教材,以“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成长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如层层剥笋般地进入,(如:在座的老师们也想结识这两位新朋友,快向他们介绍一下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吧!春天来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难道小枣树就一直这样光秃秃的没有变化吗?秋天来了,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小枣树怎样了?这样的问题,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易于接受)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更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目标,了解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为孩子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做人的道理进行了铺垫。

  2、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课文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大课堂的容量,而且为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铺垫。例如:如果仅是从老师的语言中,或是从课文的文字上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势必达不到效果。让学生明白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对揭示本文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有意境又能刺激感官的直观的动画,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

  在老师创设的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

  (在读小柳树两次嘲笑对小枣树说的话时,学生随着老师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了小柳树,用手指着它处,又拍着胸脯以显示自己的美丽,而脸上一副得意的样子。

  当读到小柳树叶子长得又细又长,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学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伸出手臂仿佛小柳树

  一样在风中翩翩起舞。

  第四,*实:这一课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课上刘老师有多处都创设了这样*等对话了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可谓“甘为人梯”:如:示范读秋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时,把小柳树说话的语调仍读得很高,问学生这样读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了老师脸上的表情不适合此时小柳树的心理,小柳树说话不会这样大的声调了等。还教学生一遍遍地低下头,当作自己是小柳树来读她这一次对小枣树说的话,以此感悟出小柳树前后的心理变化。

  第五,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刘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谁?”让学生辩证的看,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尝试。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课文评课稿3

  《怀念母亲》这篇文章,笔触简练,感情真挚,让我感触颇深。作者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县人,曾留学德国十年。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东方学的奠基人。是我所尊敬的人!

  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思忧伤的氛围当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特别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张老师的做法很到位,让我很有收获。

课文评课稿4

  确定位置是一篇说明文,大家是否有解决的方法的呢,确定位置课文评课稿,我们来看看下文。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杨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article/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课文评课稿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一、 课前观察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

  二、 课堂观察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三、 课后观察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3)

——《坐井观天》评课稿3篇

《坐井观天》评课稿1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这是一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活泼、大方的吴佳妮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以疑引读,读中释疑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通过猜图游戏,让学生说一说旅行的见闻。由于图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班里的孩子,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起各自的旅游趣事,让大家感受到伙伴们的见多识广。没有直白地解释,没有枯燥地认读,学生在交谈中理解“见多识广”,这样的教学便是“润物细无声”。

  初读课文后,吴老师就让学生进行男女生比赛读,学生各个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充分展现了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的孩子读得挺投入,但也有个别孩子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

  吴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沿”组词。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吴老师将大问题抛出,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鸟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学生不难找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吴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并扩展思维,“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学生认识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鸟。

  二、语用训练,积累语感

  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说一说,巩固并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文字。如,在学习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一句后,让学生用“()得很呐!”的句式说一说,不仅进行了语言拓展,更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了青蛙的固执、目光短浅。再如,“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青蛙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创设空间,自主实践

  吴老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训练朗读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坐井观天》评课稿2

  1、教学课件设计精巧

  在这节课中,看到侯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就能发现,侯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教学课件设计的十分生动,以实物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活跃的特点,采用动画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含义。

  2、识字教学,展示教学亮点

  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识字写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堂课上,侯老师另辟蹊径,在开始授课的时候,侯老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置。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这一引导,不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要学的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知识的迁移,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侯老师的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侯老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的含义,使教学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并且侯老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也吸引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侯老师也善于创造想象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坐井观天》评课稿3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这是一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活泼、大方的吴佳妮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和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一、以疑引读,读中释疑

  在导入环节,吴老师通过猜图游戏,让学生说一说旅行的见闻。由于图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班里的孩子,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起各自的旅游趣事,让大家感受到伙伴们的见多识广。没有直白地解释,没有枯燥地认读,学生在交谈中理解“见多识广”,这样的教学便是“润物细无声”。

  初读课文后,吴老师就让学生进行男女生比赛读,学生各个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充分展现了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的孩子读得挺投入,但也有个别孩子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并纠正。

  吴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沿”组词。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不一样?”吴老师将大问题抛出,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鸟看到的天是怎样的?”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呢?”学生不难找出“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吴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并扩展思维,“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学生认识了一只见多识广的鸟。

  二、语用训练,积累语感

  在教学中,吴老师巧妙设计了两次说一说,巩固并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学习的语言文字。如,在学习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呐!”不仅进行了语言拓展,更是在语言训练中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了青蛙的固执、目光短浅。再如,“如果你是小鸟,你会对青蛙说什么?”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创设空间,自主实践

  吴老师也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造训练朗读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4)

——《可能性》评课稿5篇

《可能性》评课稿1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朱帅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可能性》评课稿2

  这次教研活动,韦老师上的《可能性》。这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看得出来韦老师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准备的,体现出了她求真的教学态度。通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大小形成的探究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韦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球、抽奖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从初步感受到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应用练习中,韦老师设计的问题情景能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最后一题“超市抽奖”的活动情景中,让学生站在超市经理的角度来设计幸运转盘的活动设计,由于创设的情景就是身边的`事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来运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韦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性的大小情况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如果缺乏有效的体验,学生很难真正感悟到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这一现象。因此,韦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和确定事件的体验。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韦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多鼓励,且鼓励的形式多样,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可能性》评课稿3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时间的发生可能的大小离不开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随机试验。宋双双老师的这节可能性有几点亮点:

  第一,导入新颖。课堂开始用狐尼克,兔朱迪用摸球游戏决定去什么地方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三个口袋中球颜色的不同,认识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介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第二部分用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首先通过有序的摸球游戏试验,认识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这是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学生通过试验切实感受到了随机现象。

  其次,第二个摸牌试验将红桃换成黑桃后,进行的摸牌验证了事件中的数量的多少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影响,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归纳出红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黑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宋老师在实验后还巧妙地提问,怎样让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当数量相等时,可能性相等。当然,这次的试验时间上较久,摸牌次数较多,我认为在课前可以训练学生摸牌,排除有人故意摸某一张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最后的练习也是本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设计十分有趣,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安排了顾客和商人摸奖的练习,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怎么样让自身获利最大,与可能性的知识密切结合,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第二个练习,随着幸运星一颗颗被敲出,学生感受到下次敲出幸运星的可能性再渐渐变小,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学得有兴趣,知识也掌握的很牢固。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可能性这节课很成功。

《可能性》评课稿4

  评课内容:

  他在教学本节课时,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生活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他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校教师学习与借鉴:

  1、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这一节课中,他精心设计了九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逐渐地、有层次地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丰富了对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现象的亲身体验。如在教学"一定"这个概念时,林主任在透明网袋里放入三个红球,非常直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很快地说出答案,可能性是1,一定能摸到红球。能因势利导,得出了"一定"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游戏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一开始,就从*时学生课间游戏 "石头、剪子、布"入手,提出游戏是否公*,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上所设计的一系列游戏,如摸球游戏,翻扑克牌游戏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理念,又用本节课中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游戏是否公*的问题,体现了数学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学习了可能性是多少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并进行交流。即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全部发现都是由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如:"你们认为呢"、"你说呢"等。话虽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精炼,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到课堂上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也能俯下身,蹲下来进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不时地俯下身来与学生轻声的交流,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授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可能性》评课稿5

  观摩了毕老师的《可能性》一节课,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可能性》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概率已成为未来公民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它是培养学生随机观点理解世界的重要内容,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毕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本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形成的探究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这节课中,毕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掷子和参加奥运“志愿者招募”的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可能性”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二、密切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这节课的课堂活动中,毕老师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当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可能性”以后,并马上让学生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时同学们玩的游戏规则都具有“公*性”,即等可能性,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生活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三、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毕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找准时机进行点拨;进行表扬鼓励,这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还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地激励作用,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由此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师爱的魅力,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四、注重媒体应用,有意识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有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中毕老师就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例如老师上课时利用课件演示了“情境的创设”的画面和“转盘涂色”等内容。这样不仅形象,而且也节省了时间。

  总之,毕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教师追求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5)

——信息技术评课稿5篇

信息技术评课稿1

  听了两位信息技术教师的观摩课,总的感觉上得不错,很值得我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各有优点,教学策略各有不同。

  哈玉芳老师的这节课,教师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比较、鉴别、自主练习、展示交流等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回忆、比较、评价、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是让学生播放自己的幻灯片,再来观察教师播放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教师在整节课上始终没有提醒让学生看教材,我们应该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学生学会看信息技术书,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赵志新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探讨、交流、鉴赏中学习提高。首先,在导入课程的设计上,教师通过播放奥运会的宣传动画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又播放教师自己制作幻灯片,又一次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回答问题:“谁来说一说教师的演示文稿都用了哪些制作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文稿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就是感觉学生操作时间太少,大部分学生都只完成了一到两张,课堂效果不明显。如果把这节课设计成两课时的话,效果肯定会更好。(市三小 万隽 徐燕)

  夏丏尊小学朱斌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四课《搜索引擎》。听了这次课,参看了朱老师的教案后,我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个人看法。朱老师上课严谨,一丝不苟,讲授简明扼要,学生互动到位,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和谐、探究、活泼、创新的学习情境和气氛令人印象深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我将简单的展开做一些阐述。

  一、 教师的主导,清晰的过程

  在整个教案设计中,思路连贯,任务案例典型新颖,体现了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无穷智慧。教案条理清晰,阅读完教案,上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课本的内容处理和挖掘非常到位。这节课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搜索引擎肯定有不同种类和特点,那么展开的有关相同点不同点的思考油然而生。对于这些不同点相同点教师始终是“引路”的过程,学生在摸搜中体验搜索带来的便捷。

  在任务设置过程中,朱老师共设计了三个任务。第一个“搜索‘夏丏尊’的事迹”,主要是用单个关键词搜索。搜索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肯定都一样,这时候用不同的搜索引擎看看结果是不是不同,探索的感觉由此而产生。这时候,先前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可以体验了。第二个任务,用“王楠”和“隐形的翅膀”做关键词,这也是设计的最巧妙的任务。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都是真正做到了“关键”,并且不同顺序的关键词也会导致不同的搜索结果。第三个任务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搜索——图片搜索,增加了任务的多样性。三个任务*衡而又相互制约,层层递进,将搜索内容统统一网打尽。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时候,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对搜索引擎的认识,顺利的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做到了自主学习,这让老师轻松的不少。合理设置的任务是信息课的关键,任务驱动效果非常显著。

  统观整节课,朱老师使用了多种教授手段,因为信息课的缘故,采用更多的教具反而影响学生注意力,适当的反而更好。本节课提问和任务的配合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

  二、 学生的主体,轻松的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自主的学习显得比其他教学方式更为重要。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获得知识和本领比任何方法记忆更持久。在朱老师的课上,一些关键问题的设置,例如在不使用搜索的情况下回答“夏丏尊生*”永远是有限的,这时候要用到搜索,这就是本节课的引入,说明了搜索的必要性。接下来任务的设计也恰好的反应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时候一堂课上,可能不是公开课上,学生的素质和环境总是不同。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多样性也是正常的,也恰恰反应了这个任务的目的性。朱老师在上课中也发现了学生上课产生不同结果的情况,处理的还是比较及时到位。

  在课堂的最后小结部分,学生能准确的总结本次课上的几个要点,教学三目标基本达成,回答流利清晰。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对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少一点讲解,多一点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三、 瑕不掩瑜,本节课的改进之处

  听完整节课,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步骤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氛围浓厚,是一堂比较好的公开课。但是在某些环节处理上还有不少改进之处。让学生讨论操作的过程中,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虽然有小组的分配,但是作用不明显。第二,对学生的点评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回答说明了他发现了什么,摸索到什么,但是这往往带有错误性,这时候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学生的总结,老师还得概括,或者通过演示文稿,这样让没有回答的同学进一步了解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以上仅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初入教育行列,看法学识短浅,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并不吝指出。

  于德旺老师:老师们好,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总体上来说,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基本功扎实,这一点值得肯定。下面我主要来说一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在课堂纪律上,我觉得不太理想,有些时候是老师在前面讲自己的,而学生们在下面操作自己的,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失去的老师教学的意义;2、在最后的学生发挥创意完成作品环节,本应是本堂课的亮点,但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并大胆创作的。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一定的作品,这一点同样也是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两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刘老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

  黄清艳老师: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首先总体思路的设计不错,开始的导入环节“提问建国时间,*等相关知识”,充分结合了祖国60周年大庆这一主题,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由此引出本课内容“画一面*”。其次,在中间的讲授环节中让学生先自主合作学习,然后由两名学生分别演示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这种做法也较好,比老师自己去讲,要好的多,还有一点就是刘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和不同形式的激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一些都是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当然,我觉得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再次提及祖国60华诞,同祝祖国繁荣富强,使本节课首尾呼应,效果会更好一点。

  授课内容:文件的选定、复制、剪切、粘贴、删除以及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

  【好的方面】

  1、 教师素质较高,特别是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有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

  2、 上课情绪激昂,投入,能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每讲授完一个知识点,便选择掌握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同伴的`操作中巩固所学,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师用诙谐、有趣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始终锁定在课堂学习上,并将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诠释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学科专业知识讲解也准确到位,体现了较高的综合业务水*;

  4、 通过比喻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在操作电脑时不应该胡乱删除系统文件,使学生在以后上机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校机房管理和学生在今后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都非常重要;

  【不足和建议】

  1、 缺乏板书设计;在新授阶段,教师边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演示操作边讲解,由于知识点较多,大部分学生光看演示操作和听讲解很难记忆,建议教师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板书,讲完一个知识点就通过板书进行小结归纳,帮助学生能够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各知识点;

  2、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在每个知识点都穿插了小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这种小任务数量较多,且过于单一,建议教师将这些小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个包含本课所有知识点的典型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的完成巩固学生所学和教学回馈的任务;

  3、 应让学生再尽量多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让学生完成“将指定的四个文件放进一个文件夹中”等任务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教师马上做出了纠正,建议教师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应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捡“现成”的,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解疑的能力。

  12 月15**上午在学校听了林元崖老师和邢增强老师的两节课,现就这两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各位同仁共商榷。

  首先谈一下林元崖老师的课,这节课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新颖独特。 林元崖老师的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亦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中他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是思考、交流、合作、演示等活动,他都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尝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点燃者,这一点在林元崖老师的课上尤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讲到设置图片叠放次序时,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难题,这时林元崖老师并没有着急的去纠正,演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为什么和别的同学不同,自己动手去探索实践。众所周知,要想知道李子的味道,最好的办学是亲口尝一尝,在教学中,林元崖老师让学生亲手去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中,亲身经历由生到熟,由不能到能,由不会到会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与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林元崖老师的课我认为,如果在学生操作时候遇到普遍的难题,可以统一讲解以引导,小组展示完成的情况,教师评议,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那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而邢增强老师的课,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科特点,重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又能在教材内容上,做到活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如他在设计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自己从素材中寻找图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针对不同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思路清晰而不混乱;训练的主线明确,课后题有机渗透而不是生搬硬套。邢增强老师的课把插入图片和图片位置、大小的调整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而不把插入自选图形也放在一起上的话,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目标也会更明确。两位老师上的课都非常的精彩,整个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教学目标情况完成的也非常的好。利用任务驱动和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很好的完成了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 最后,一节课上的好不好,我们经常会把目光放在开课的老师身上,可是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一些目光放在学生的身上,看看他们最后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通过这节课学有所得了。

信息技术评课稿2

  一、背景学情分析

  《画龙点睛写标题》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课。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使用word进行文本编排的操作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提高文本编排的能力,学习合理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进行文章的图文混排。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生熟练的操作Word为短文插入艺术字标题,掌握艺术字格式设置的基本技巧,形成对文章整体美化的意识。这部分内容操作性较强,学生的兴趣浓厚,教学时抓住这一点,少讲多练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浸润在充满智慧的信息课堂中,享受学习的无限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能熟练地插入艺术字、对艺术字的大小、位置、式样进行基本的设置操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文章的样式,知道美化标题的重要性;通过自学课本,能运用艺术字的插入、移动、改变大小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字的魅力;通过对艺术字的合理使用,形成对文章整体美化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关键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文章的整体布局,合理地使用艺术,发挥出艺术字在文章中真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教学背景分析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任务设计以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章为切入点,对比有标题文章和无标题文章的异同,提炼标题,设计编排标题,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以自主探索为主,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采用“讨论”、“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评价方式采用分组投票评价的方式进行。

  三、环节反思

  1.情境创设和铺垫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本环节的教学,我刚开始准备了两个范文,一篇没有标题,另一篇加艺术字标题。

  经过反复思考,在新的教学中,我对范例文档进行了修改,一是将两片文档合并在一个文档内;二是给第一篇文章加上了标题,给第二篇文章加入了图片。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打开文件的速度,又增强文章之间的对比,同时为下一课插入图片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

  2. 插入、美化艺术字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书上描写的步骤清楚、易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这部分内容大部分人应能完成,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操作,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学插入艺术字时,会遇到了艺术字不能移动的情况,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并没有没立即回答,而是向学生询问有没有能解决此问题的人,同时为学生指出一条解决的途径,尽可能的让学生来找出方法、答案并进行演示,教师最后再进行适当地补充。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下把问题给解决了,虽然这样做会耽搁一定的时间,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作品的展示、评价

  在评价初,我让学生对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同学之互相评价所要完成的任务,明确互评的中心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而不是他人本身。使得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够有序的开展。

  通过作品初评展示,学生进行互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对学生的互评进行提炼总结梳理,通过这样的活动,容易让学生形成共识,明确艺术字如何设置才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我最初设计巩固练习的时候,虽考虑到分层任务,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后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将作品提交给老师后就结束本环节教学,没有对巩固练习的作品进行评价,不能及时反馈练习的效果,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因此,我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调整,设计了第二次评价,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有缺陷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自己和他人的进步给予肯定,及时反馈学生有没有形成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再次投票评价,也使原来没有得到票的同学也有机会得到票,体会自己进步的乐趣。

  四、教学反思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变“教师讲——学生练——教师评价”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多元评价” ,遵循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议30条》的精神。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中,采用二次评价的方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采用学生直接互评,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发表建议的机会,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评价的面。

  在首次评价中,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基础性目标作业,通过小组成员的互评,肯定优秀作业,提出改进意见完善作品,教师梳理本课的教学知识。利用二次评价,学生自主挑选作业内容和练习的量进行再练习再评价,在原有的基础上,巩固了新知,同时又促进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同时又能体验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我这节课中我也发现在某些方面特别是细节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在课程设计中希望学生能将操作技能尽量通过自学来掌握。但是在课堂上,一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喜欢老师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我想,在今后这方面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对部分自学能力弱的学生,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

  2.课中以投票方式进行评价,我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在投票的过程中欣赏优秀的作品,给同学提一些作品修改的意见或建议,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在评价开始前让学生了解评价的要求和方式,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客观地评价他人作品,是自己好朋友的就投票。

  3.学生互评的局限性。

  如果每位同学都离开位置参与评价他人,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建议就没有时间来认真听了;如果一个同学同时得到两种不同的建议,也没机会一起讨论。如果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让学生的活动范围减小,评价的效率就会提高同学之间互评更有针对性,实施同学间的讨论也更加方便。

  总之,只有学生感兴趣,乐意学,开心学,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质量才会提高,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信息技术评课稿3

  龙老师执教的《画线》,画图程序中有两种线条,直线和曲线,直线的画法是比较简单的。在教学中,采用逐步深入的方法,先让学生在工具栏中找到直线的工具,让学生进行任意的画。学生的操作完成情况都不错。在直线的操作中,怎样把线条变粗,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把线条变粗些。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探究发现了线条变粗的方法,效果较好。

  曲线工具先拖出来的是一条直线,接着鼠标放在直线的上方按住向上拉,那么这条线就变弯曲了,并且你还可以拖动一次,曲线可以拖两次。讲清楚要点之后,让学生来操作,在巡视辅导中发现,多数学生的问题在于拖动过程中没有到位鼠标左键就松开,接着再按左键曲线就乱了。

  曲线呈现三种图形,单曲线、双曲线、封闭性曲线。看到一个案例,用曲线来画鱼,用单曲线绘制鱼身,用双曲线绘制鱼身上的花纹,封闭性曲线来画水滴,只要用鼠标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各点一下,就会形成一个水滴形图形。

信息技术评课稿4

  一堂优质课,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语言、教学机智等各个方面来讲,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即便是再优秀的课还是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不同想法:

  1、过于强化自己课堂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朱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完美,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都做了严格的预设,相信他在课堂教学的执行中也严格地按照设计来开展的。但是正因为如些,学生们的课堂主体性才被他忽视了。如欣赏作品环节,老师明明指出了作品的问题,也让学生呆会儿修改,可是真的欣赏完成后,朱老师没有再留丝毫时间让学生去修改,而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流程,先保存了作品,而后问了学生:“海报做完了,是不是就完成了?”自然过渡到发布作品环节,再老师演示了发布方法后,布置了学生“保存、上传并评价”作品的环节。没有在学生再一次操作时提到让学生适当修改自己的作品,略显遗憾。

  2、本节课的设计堪称完美,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样一堂课下来,掌握画图中文字输入的方法及要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多高?我们透过华丽的外表,来看看学生们的操作,其实有部分学生也许这一堂课中关于这项技能没有学到多少,因为学生较多,操作过程中有问题的一定也不少,可是朱老师仅采取教师个别指导显然是不够的,是不是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动口不动手”的帮助原则进行助呢?也许,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另外在评价环节,这种网上评价的方式很好,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评价还不够客观,图显不公*。是不是可以思索一下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小组评等,让评价更为客观。

  3、一瓶水,是否有作秀的嫌疑?最后朱老师拿出了一瓶水,问怎么分,当有学生说到“把它捐成灾区”时响起了鼓掌声,这里是不是有作秀的嫌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个人觉得有点过了,结尾*淡点,与前面有个呼应,稍微升华一下就够了。

信息技术评课稿5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感受颇深。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整合合理、教学目标明确

  一节好课主要来源于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本节课整合了教材中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以计算机系统组成为主线来组织本节课教学,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组成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便于学生达成认知目标。

  二、教法多样、学法有效

  本节课是一节有关计算机系统的专题复习课,杨老师对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总结提炼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使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最后进行迁移应用以及训练。

  杨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科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特点进行相应指导。(计算机判断题)

  三、教师的教学主体引导作用突出

  杨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合理的设计问题,梳理知识,由选择和针对性的提问,同时又有对学生的练习做出即时评价和讲解;课堂设计目标明确,符合职高考的知识要求。

  四、复习目标明确

  本节复习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复习的内容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内容不是太多,练习也没用一味追求难度。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且突破了难点。

  五、气氛和谐、教态亲切、过渡自然

  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鼓励、启发、点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

  六、值得商榷的一点

  计算机系统有冯诺依曼理论(两点思想和五大部件)引出,板书是否应该有所体现。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6)

——统计评课稿5篇

统计评课稿1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2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评课稿3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评课稿4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评课稿5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在填一填、涂一涂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以1当2”的问题。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了有趣的童话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听了霍老师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始,教师以亲切的谈话引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由神秘的礼物引出国庆联欢会创设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让学生看动物的出场去统计几种动物的数量。学生情绪高涨,然后,借助学生看到的动物展开收集整理数据活动,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认真地记录统计数据,体会数据的收集过程。

  2、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探索新知识中采用了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例如统计图的方式,先让学生试着涂一涂,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思考着解决的方法:接着向上涂,并排涂,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后,每个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紧密联系实际,创设良好情景,丰富学习资源

  但一节好的课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对霍老师的一点商讨的地方:

  1、动物出来收集用的时间多了,能否让动物出场交替出或分小组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

  2、在讲一个格表示2个单位时,让学生讨论怎么办,不要只是老师讲,有点讲得多,留学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统计图评讲时,老师在黑板讲就不要在课件里再讲一次了。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7)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5篇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1

  我听了张老师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觉得有许多地方上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借鉴。《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一、教学目标很明确。在导入课文后,张老师让学生齐读第一节,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二、关注思维训练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黄河是()的摇篮。()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能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教师也比较关注,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来写,在2、3、4、5等几小节也是采用总分结构,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这种也做方法,知道这样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情节的展开。

  三、白板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老师通过电教手段,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说说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关注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时,教师能让学生进行讨论、自主学习,在互相帮助、学习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

  五、教学评价用语的适时运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导入课文时,老师在学生说了维也纳是个优美的地方,且用了许多成语,老师及时评价“你词语宝库里的词语可真多呀!”

  建议:

  1、学生的朗读做的不到位,整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少,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多进行一些朗读训练。

  2、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做的`不够,个别学生不能够说完整的话。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2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它以优美简洁的文字,清晰明快的结构,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们感受到文本语言所带来的文质兼美的享受和熏陶,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之中。

  陆老师的教学也如同散文一般——清新明丽,简洁凝练,情真意切。清新明丽是我见到陆老师的第一感觉,一束又黑又粗的马尾辫自然地搭在左肩,优雅的微笑,甜美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简洁凝练是陆老师的课堂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自然流畅的过渡语和提示语,寥寥数语就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带给学生深远的语言表达的想象空间。情真意切是师生互动表达中的思想的传达,教师的配乐朗诵入情入境,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已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时而优雅轻扬,时而慷慨激昂。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以表达为价值取向的阅读教学研究”。初看主题,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观陆老师的课也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究。课后,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看过这一解释,我才真切地体会出“表达”,“学生的表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它是教学的本源和真谛。如果教师能在有限的35分钟的时间里,找准训练点,找到“空白点”,让学生适时适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这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陆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就很好地诠释了“表达”要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淋漓尽致地训练。纵观全课,陆老师的表达设计比比皆是,并且类型众多。

  第一,词语表达两处。其一,在欣赏过维也纳的秀美风光后,积累描绘美景的词语;第二,看到那震撼人心的“世界歌剧中心——金色大厅”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眼前这一伟大建筑?这两处都是有视觉形象的有感而发,而且是对头脑中所识记词汇的直接提取,是一种初级的表达形式。

  第二,语段表达两处。首先,是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陆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本小节有着“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写作特点。于是,学生就仿照这一方法,写写自己心目中一座极具特点的城市。陆老师先以松江新城为例出示“下水文”,再引导学生用上段落中的句型、关联词——“()是一座( )的城市。在这儿,到处( ),到处( )。为了( ),也( )。就连( ),也()。”这是一个书面形式的语段表达,可以算是本课诸多语言表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然而,在课堂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学生们的畏惧和困难。这主要得益于陆老师认清了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铺设了一系列阶梯式的“脚手架”——课文写作的特点,“下水文”,句型等,学生们跳一跳就拿到了想要的桃子。不仅如此,学生们的思路还相当开阔,有的写到了“水上城市”威尼斯,有的写到了以园林闻名于世的苏州,还有的写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喜欢吃辣的重庆等等,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其次,是让学生想象一下,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从哪些地方还能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并提示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写,这与上面提到的练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就要提到最为普通,但又是十分重要的朗读表达了。很多老师一定在想,朗读?这也能算是表达吗?以我个人之见,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表达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前面提到的“词语表达”“语段表达”更为重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需要学生在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文本,而后,进行加工,再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本堂课,陆老师设计了很多朗读环节,不少地方都能看出她对朗读表达的充分利用。最精彩的是“音乐生活”这一部分,作者为了写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选取了“漫步时”“夏天的夜晚”“家庭室内演奏”等多个场景,不同的场景,一定有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表达,于是陆老师就设计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先配上优美舒缓的音乐,使学生们静心体会,沉醉其中;然后,寥寥几句的描绘,学生们仿佛步入了那音乐悠扬的场景;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着词句,搭建和作者情感相通的桥梁,再通过自身“知识结构”的解读,就有了那创造性的朗读表达,深情,陶醉。这是何其巧妙的设计,如果学生能把握感情基调,读出这每一部分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这不就恰恰说明,学生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甚至是有了自己超出作者的创造性的表达了吗?

  “充分关注表达,提高语言素养”是目前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并为之努力的方向。然而,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在课堂上,要持之以恒地关注表达,通过细读文本,充分挖掘合适地语言点,并做好学生语言表达的引导,比如:低年级要说完整,高年级就要有条理,说具体等。陆老师的这堂课就围绕“表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3

  19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红旗小学陈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受益匪浅。

  陈老师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思路、浑然一体的过渡语、精美的课件、独特的板书设计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尤为突出。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优美;2、层次清晰;3、文化底蕴丰厚。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李老师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构想,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后自愿组合,小组内阅读、交流、补充、评议,然后分段、分组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相应的指导、补充。

  我们都知道,传统式备课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只要老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等即可,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需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愿和不同的兴趣取向,需要教师更大的知识或资源储备,需要教师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李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在备课程、备设计、备课件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则将整堂课衔接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不能不让人颔首。

  教学实施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停留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层面,关注了整体的感悟和人文性的感悟,没有深层次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使得这节课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建议在教学中,适当改变一下教学设计:在教师指点某一重点段落后,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段落合作探究。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我相信,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指正!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4

  19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红旗小学陈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受益匪浅。

  陈老师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思路、浑然一体的过渡语、精美的课件、独特的板书设计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尤为突出。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优美;2、层次清晰;3、文化底蕴丰厚。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李老师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构想,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后自愿组合,小组内阅读、交流、补充、评议,然后分段、分组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相应的指导、补充。

  我们都知道,传统式备课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只要老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等即可,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需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愿和不同的兴趣取向,需要教师更大的知识或资源储备,需要教师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李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在备课程、备设计、备课件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则将整堂课衔接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不能不让人颔首。

  教学实施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停留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层面,关注了整体的感悟和人文性的感悟,没有深层次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使得这节课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建议在教学中,适当改变一下教学设计:在教师指点某一重点段落后,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段落合作探究。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我相信,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指正!

音乐之都维也纳评课稿5

  听了袁艳蕾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一课,我感觉是一种欣赏,欣赏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景色,欣赏优美的文本语句,欣赏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产生的智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以下几点比较明显:

  1、教学目标明确。本堂课就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

  2、条理比较清晰。通过紧扣每节中心句,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配以图片的直观辅助理解,来加深学生对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认识,来感受音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无穷魅力。

  3、教师的教学用语简洁、明了,富有散文语句优美的色彩,同时又能及时、恰到好处。

  4、强化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说话训练、思维训练,又能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说话练习:在维也纳,漫步、合家欢乐……时会有音乐相伴,想想,还有哪些时候他们也会有音乐相伴?

  5、课堂上教师教态的亲切自然,

  6、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值得多花功夫。如对摇篮的理解。

  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年轻的袁老师会向我们演奏出更加优美动听的课堂教学新乐章。


坐井观天评课稿5篇(扩展8)

——《守株待兔》评课稿 (菁选5篇)

《守株待兔》评课稿1

  听了胡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说说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问孩子喜不喜欢听故事从而引入课题《守株待兔》,教学“守”字,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

  教学从课题切入,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题意,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不径直点明题意,能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因此,让学生围绕题目展开讨论:

  这个人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呢?结果又怎么样呢?请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回答板书:坐等、白捡、撞死、全完,然后根据板书用上“于是、结果”完整说出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1、兔子撞死的原因:窜、不知怎么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窜”是怎样的动作,在讨论中理解“窜”的特点,理解“不知怎么的”,明白发生这种情况的极偶然性。使学生在读、思、说中步步深入,从而领悟品词析句。再进行句子训练:不知怎么的————

  2、种田人的心情:乐

  联系文本,理解“白捡”的.“白”的意思,意会“不劳而获”。利用朗读表示白捡,捡得轻松易得,表演“乐滋滋”的样子,把种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出来。这样做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使词语带着活生生的形象贮存在他们的脑海中。

  3、种田人的行为:等

  什么时候开始等,怎么等,等的结果怎样?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理解“从此”的意思;出示句子训练:早上,当别人——-时,他却在树桩旁边傻等。中午,当别人——时,他却——;傍晚,当别人——时,他————;当你走过这位农民身边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体会想象种田人坐着等野兔时的言行和心理,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提示出规律,不劳动是一无所获的。

  三、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师问:如果你是邻家一位老农,看到这位守株待兔的年轻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吸取课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意在引领学生在对话、体验、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守株待兔》评课稿2

  《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短小精炼,内容通俗易懂。王亚娥老师设计的这一课准确把握年段特点,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个是“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写清楚的的基础应该是仔细观察图画,王老师在导入环节安排的寓言故事观图,旨在让学生整体入手,捕捉图画信息,仔细进行观察,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符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另一个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王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夫会被外国人笑话和他错在哪里,顺势引出本篇文言文表达的道理,学生在引导下畅所欲言,明白了不能靠好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古文的朗读,特别是节奏的把握上还需要方法的引导,王亚娥老师通过让给学生听课文朗读,然后出示正确的停顿划分,再让学生朗读,有节奏的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在学生朗读这一环节中,王亚娥老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如生自读、指名读、齐读、比赛读等方式,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如果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结合板书中梳理出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连环画讲故事,训练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智慧教室远程课一手托两家是非常难的,既要教学本班学生,还要关注对方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王老师的课堂上多次进行双方互动,让双方的学生都进入了很好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达中也可以看出整体效果较好。

  但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暇的。三年级的教学中,写字教学应该还不能完全放手,建议王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书写一两个难写的生字。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反馈系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做到了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守株待兔》评课稿3

  听了郑老师执教的《守株待兔》,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脉络非常清楚。教师由看图让学生说熟悉的寓言来导入课题及对寓言《守株待兔 》一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明确寓言题目的意思,寓言的主要内容,寓言说明的道理。理解主要内容时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谁在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最后结果怎么样?所以整节课郑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又三个问题进行教学,脉络清楚,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关键词,如“乐滋滋”“白捡”、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也明确了这些词句好的原因。为活学活用打下基础。

  三、多次有效拓展。

  1、 以学生看熟悉的寓言故事画面来说寓言名字来导入对同样题材的《守株待兔》一文学习,既对文本外的寓言做了拓展了解和复习,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了解《守株待兔》故事内容和寓意后,郑老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路人,看到这位守株待兔的年轻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此次拓展是为了引导学生吸取课文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对话、体验、倾听、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最后郑老师出示《守株待兔》古文:以古文教学来结束全课。古文的引用恰到好处,出示古文,第一步,学生读一读,老师范读。第二步,从课文里找出与古文相对应的句子。这样恰到好处的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语文学习之门,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将古文适时、适度、适量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有益而无害。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两点遗憾:1、时间上前紧后松了。2、在对题目意思和寓意的理解上,指名说的学生,完整说的学生少了点,感觉还应该说得再透点,相关句子朗读再多点。

《守株待兔》评课稿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从以往关注老师的教到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学。判断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准,从关注教师本人能力与表现如何,到关注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特别是*阳县推出了“我爱学习”学业项目评价活动后,课堂更是努力践行着“学为中心,以评导教,以评促学”的课堂方式变革。

  今天下午我们聆听的第二堂课《守株待兔》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陈**老师来自**小学。**小学可以说是“我爱学习”学业项目评价活动的龙头学校,对“我爱学习”的学业项目评价活动的研究走在全县的前列。陈**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呈现了在“我爱学习”学业项目评价背景下的低段语文课堂教学的范例。我们也不妨从学生的“学”这一角度去看这一节课。这节课陈老师要让学生学什么,又是怎么学的,学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我们不难发现,这则寓言,陈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是:

  1、本课的6个要认读生字,4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本课的重点词语,像“守株待兔、窜、乐滋滋、整天”,积累运用表示高兴的词语以及“守株待兔”的寓意;

  3、抓住一个语言点的训练:种田人拎着兔子,地想。

  4、语文学习的一些方法和习惯,比如识记生字的各种方法,读通课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方法。我也记录了一些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像“抬起头,举起手,跟老师写一些”,“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后用你的坐姿告诉我”,“写好第一个字后和书上的比一比,分析一下,再写第二个字”,“拿起笔在文中找一找,划出来”,“你学会了欣赏别人”,“回答问题时站直了,你会更漂亮”……陈老师很多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都是指向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看,陈老师语文的学段意识很强,她能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适度、适量,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并以识字教学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没有出现公开课中经常出现的过度拓展和拔高的现象。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那么,这节课,陈老师又是引导学生怎样学的呢?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我们不难发现,陈老师心中有学情,眼中有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学生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老师,可能会胆怯。陈老师关注到了这一点,所以利用精彩的课前谈话、看图猜成语游戏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呈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爱表现,争强好胜,在游戏中更会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课前营造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陈老师还采用小组竞赛、贴小红花、开火车、动画演示帮助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这些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方法,去保持、去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能做到乐学善学了。

  第二个方面,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这节课,渗透着学习语文的很多方法和习惯。

  陈老师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习字词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借助动画、图片理解词语,发挥想象理解词语;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去掉句子中的重点词,与原句比较,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也教给了学生读懂寓言的方法:寓言历经了千百年的锤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很常见又非常有趣的文学体裁。陈老师教给学生读懂寓言的方法,也就是先了解的故事,这是读懂寓言的基础。其次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琢磨其中的道理,这是读懂寓言的关键。陈老师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种田人哪儿做错了呀?让学生拿起笔在文中找一找,找到一处就做一个记号。在交流中,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体会寓意。有了这些方法的渗透,相信学生以后在阅读寓言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了解故事大概内容的第一层面上。

  这堂课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很自然地渗透在各个板块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学生如果每节课都能在老师这样的细雨滋润下,语文学习的百花园一定能出现姹紫嫣红的美丽的风景。

  第三个方面,陈老师面向全体,争取人人参与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课前游戏,、初读课文到重点词句的学习、寓意的体会及生字书写,陈老师都能面向全体,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陈老师的这堂课,能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和教材特点,恰当选择教学内容,课堂中能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努力朝着“人人过关、乐学善学、学力取向,习惯为重”的方向前进,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是我对陈xx老师这堂课的粗浅的看法,说得不对或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也期待着姜老师和纪老师两位专家能给我们做专业上的引领。谢谢!

《守株待兔》评课稿5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经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揭题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这则寓言的意思;之后出示设计的表格让学生自我再次读文,自我想,自我填;最终全班讨论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学生掌握了学习寓言的方法。

  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怎样避免“守株待兔”的`现象发生。这样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本文标题:坐井观天评课稿五篇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47671.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坐井观天评课稿五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