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9篇)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3-08-09 16:20:09 |

篇一: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加强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坚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加强过程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新局面.二、基本原则

  1、政策导向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依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科学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局层面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各项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运用.不盲目否定,不一蹴而就,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4、全面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学校的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优质资源培植利用,坚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举措

  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的目标,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保障机制系统,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模式,使保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有法度、更有力度、更有效度。

  一、更新观念,自觉转型,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一)、把握政策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举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路径策略

  1、基本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紧扣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范式,夯实学生基本品德和基本行为习惯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扎实抓好体艺“2+1”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2、基本策略

  学校层面:每天围绕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双值导”;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或静校教研;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阅读;每周开展一次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点评”;每月(中学双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每月开办一次家长学校,每月出一期家教小报;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体检和体质监测;每学年作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每学年对教师素质教育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与奖励。

  教育局层面:每月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一次“飞检”,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典型调研与工作视导;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素质教育推进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三)、推进评价改革,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小学实行等级制评价,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制度。

  (四)、强化奖惩激励

  教育局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工作评先评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素质教育业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和违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强化教师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快速成长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修德强能争一流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效,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加以完善固化、传承创新,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岗履职、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一把手局长为组长,人事、初教、中教、职教、教研、发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县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科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考评。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条线管理、分工协作、有序推进.(三)、工作策略

  1、确立目标

  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式,局和学校分别制定出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年规划和年度意见,并组织实施。学校坚持为教师绘制专业成长路线图,指导各人确立个人发展愿景,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确保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

  2、开展活动

  ①经典诵读。学校按年度给教师推荐经典书目,明确读书任务,定期组织交流,以书怡情,以书益智。在此基础上,教师每年自主阅读1~2部教育理论专著,每月学习1~2期学科专业期刊,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季度撰写1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②教育引导。抓住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正常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庆祝教师节等契机,每年评推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及时通报曝光,树好正反两面镜子。

  ③公开承诺。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教育行为。

  ④学历提升。局和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个人自考、函授与局办学历班、提高班相结合的形式,促使教师获取高一级学历。

  ⑤学科培训.局逐年按学科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有序开办各种学科班,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⑥岗位培训.针对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部分后勤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年度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⑦结对帮扶。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部署。教师结对帮扶的主要形式是:带教。遴选师德师风好、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分学段和学科组建结对支援组,每位骨干教师对口结对农村相应片区内一至两名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送教。各结对支援组、城区学校以及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支教。局和城区学校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每次支教时间从一周至一年不等,五年内累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限.⑧名师工程。从县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制定计划,举办名师班、专家班,重点培养。

  3、搭建平台

  ①基本功竞赛。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三字一话”为重点内容,逐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②优质课竞赛.以有效课堂展示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逐年组织竞赛。

  ③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逐年组织竞赛.④论文比赛。面向全县教育工作者,组织参与国、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4、考评奖惩

  ①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宝应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除加大查处、曝光外,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②组织两大评比。评比优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指导规模较大、青年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学办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并统一组织评比;评比校本培训先进校。逐年按类别开展“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活动。

  ③实施三项考核。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局每年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织一次综合考评.“强基工程”专项考核。每年通过举行封闭式考试,对各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项测试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按照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要求,对各学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学校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5、人事改革。

  制定年度《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工作的意见》,鲜明政策导向,加大优胜劣汰,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干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管理权限对干部、教师实施绩效考评,结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对因能力不强、工作不力、实绩较差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问责、转岗或免职。

  三、打造高效课堂,建立有效教学探究机制

  1、着力抓好三个引领

  理念引领――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县局利用暑假进行“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员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平时静校教研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示范引领――建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制度.学校层面,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县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内有效教学示范课。县层面,每学年举办一次校级领导干部示范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举办一次以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

  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宝应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办一次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课例研究活动。

  指导引领――建立教研室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制度.教研室组织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教研员每学年有计划地对全县所有的中心学校进行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为主旨的“问题诊断式”听课指导;每年培植1-2所在市县有影响的学科基地;培养一支有学科思想的教研团队;每学年开展1-2次有质量的学科教研活动。

  2、致力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以“静校教研”为主体的教研平台.静校教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有效教学探究为中心。确保两个参与率,一是教师全员参与率;二是学校领导到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程参与率。注重“三个立足":立足课堂,建立同课异构,同课重构、同课再构的研课制度;立足体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制度;立足反思,建立领导干部的周点评课制度。实现“四有”:有详实的计划,有实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物化的成果。二是搭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围绕基于有效教学、基于问题、基于实用、基于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将本校本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每人围绕一个小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三是搭建以“学科基地”为主体的辐射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学科基地专人负责,制订基地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根据县教研部门的要求,规划确立研究项目,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学科基地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公开课及研讨活动,学科基地的课堂全程向全县开放。四是搭建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网络平台.以学科基地为主阵地构建学科网络平台,认真抓好学科学习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网站开设新课程研究、名师讲座、课题研讨等栏目,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学科指导组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全县每校每学科每年级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包,供全县教师共享.3、协力做好三项督查

  一是开展“静校教研”过程督查。在学校,组织好“四查四看”活动,查各学科、各年级组静校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看是否围绕有效教学探究;查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率、静校教研形式,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校本意识;查静校教研重点,看是否立足课堂、立足学习、立足反思;看静校教研成效,看每一次静校教研是否形成物化材料。认真建立督查台帐,及时反馈督查结果。在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年对各校静校教研进行定性评估:查过程,看制度落实、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推门听课、督查反馈等;重成效,评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有效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践等。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督查。围绕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与有效教学结合度等进行全面督查.三是开展“学科基地”作用发挥的过程督查。每学年,局组织专人对学科基地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对学科基地学科研究、示范辐射、网站建设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评估.坚持将各类检查纳入部门和个人绩效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

  4、努力组织好三项评选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先学后教,紧扣“基础性、主体性、有效性",每学年组织好三项评选:其一,有效教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其二,包括课堂模式、资源包、课件等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其三,有效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并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督查机制

  为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过程管理,追求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常态,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持质量稳定,现对学校工作督导的思路、举措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机制,以供传承。

  (一)、督导内容:1。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

  2。着眼精细高效,强化常规管理情况;3.注重修德强能,加强队伍建设情况;

  4。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研支撑情况;5.打造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益情况;6。做大亮点品牌,学校特色彰显情况;

  7.聚焦品位厚重,营造校园文化情况;8.保障正常秩序,维护安全稳定情况;

  9。围绕上级部署,完成交办工作情况;

  (二)、督导原则

  1.遵循督导依据,增强合法性;2。明确督导内容,提高针对性;3。配强督导力量,树立权威性;4.丰富督导方式,注重随机性;5.规范督导程序,增强科学性;

  6.用好督导结果,确保实效性。

  (三)、督导方式

  1.综合督导:依据专门方案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根据需要就某一或几方面工作对学校进行督导;

  3。“月度调研":根据安排,每月组织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或专项深入调研解剖;

  4。“飞检”:不定时间、不打招呼,对学校进行以常规管理为主的突击督查。

  (四)、督导程序

  1。

  确定主题:根据需要确定督导的主题及内容;2。

  选择路径:根据督导的内容及要求选择适当方式,确定督导基本流程,并形成方案;

  3。

  方案报批:局党政对督导方案进行审核批准;

  4.抽选人员:根据工作量情况抽选督导人员;5.组织实施:对督导活动组织实施,经比较形成结论;

  6。反馈结果:督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至被督导对象,根据需要也可报送上级或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

  (五)、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科室负责巡查督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五、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学规范约束

  在教育局,根据新课程理念、规范化导向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完善《宝应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备、教、批、练、评各个环节管理常规.在基层学校,立足校本,细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具体要求和检查办法,促使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二)、抓实教学过程监控

  务实细节、优化流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规范的全面落实。

  在教育局,落实好两制度、开展好两活动:两制度,一是教学视导、月度调研、常规“飞检”制度;二是过程监控检查结果量化通报考核制度.两活动,一是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钻研教材及教学设计检测活动、“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二是组织静校教研常态化检查和终结性绩效考核活动。

  在基层学校,执行好四项常态化监控制度,坚持结果量化,记入过程考核档案。

  一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每两周对教师导学案编制、集体备课教案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情况至少检查1次。

  二是有效课堂监控制度。学校课堂质量评估小组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评估一节自荐课、一节随堂课。

  三是练习达成度检测制度。每学期两次,从本周学生做过的练习中抽取部分原题,再抽取少部分题目适当变式进行达成度检测。

  四是学校领导周点评课制度。利用行政例会,交流干部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校长或分管教学校长汇总行政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分主要成绩、存在问题、近期措施或要求三部分整理成校长点评的文字材料,在全校集中静校教研时间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延伸到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督查情况,又结合校本模式和县局提出的“三性”要求形成评课案。

  (三)、做好教学质量监测

  在学校层面,建立随机监测制度,抓好阶段性质量成效的监控,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排查质量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的思路、策略,保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在发展集群层面,强化内部协调,建立不定期抽测制度。

  在教育局层面,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制度.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按照省、市质量监测模式,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梳理问题,作为对学校考核和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的依据。每学期学段抽取与市监测学段错开进行。

  配合省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四)、密切家校联系沟通

  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短信平台,开好各种主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增加家访、校访的频率,全程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加强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五)、建构科学考评体系

  在学校,完善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全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以年级主任为龙头的年级质量责任制、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骨干的学科质量责任制、以班主任为主干的班级质量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建立“以学评教”制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变单向评价为教与学双向评价,形成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机制。

  在教育局,将过程监控量化的结果与质量监测结果结合,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县教育局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各相关职能科室,要以质量为为根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要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质量监测、考试评价管理、队伍管理、教研支撑、督查监控、小班化教学的推进等方面,把质量提升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全县各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质量保障方面的主体地位。本意见坚持顶层设计,是一个指导性意见,但更关注的是过程.各学校一要积极配合,加强专项学习和宣传,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转型.二要高效实施。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抓内涵发展,促质量提升”;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课程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校的主动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坚持规范办学,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篇二: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刘楼镇小路店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质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校,也迫切需要建立校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它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校长办公会议)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树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按期介入学校的教育讲授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导处全面负责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个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

  二、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1、加强实务培训,注重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提高师德师能。近两年来,我们连续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故”、“班级文化建设”、“家校沟通艺术”、“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师实务培训内容,通过“案例回放”、“头脑风暴”、“合作策划”、“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思维碰撞,分享经验,帮助班主任团队在研究先进育人理念的同时,提升育人智慧。

  2、家校形成合力,注重常态化

  学校注重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开通微家校沟通平台,注重家校携手,使德育工作常态化;专人对行为偏差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

  3、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全面化

  近两年来,学校不断美满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标准。在教师层面,订正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班级常规办理及自身发展两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对班主任的考核更趋全面;对学生的期末表彰,在以往只设“好苗苗”、“优秀队员”的基础上,增设了孝敬长辈、诚实守、关心集体、乐于探究、积极锻炼等十余个单项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讲授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教研展示制度

  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同一教研组老师间的互相研究当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也有其独到的好处,任教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学到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丰富,数学教师思维的严谨、流畅。同样,语数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跨学科教研,学到综合学科教师是如何吸引、感染、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

  学校推行教研组展示制度,让每个教研组都有机会来与大家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成为大家研究的资源。借助教研这一平台,大家一起来探索、研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让老师们在这个研究共同体内平等交流、智慧共享。

  2、联合教研制度

  除了运用好校内的各项研修资源,我们还努力开发校外资源,建立起联合教研机制。比如,我们数学、英语学科与镇内的其它小学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的课堂实践研究,又如,我校语文学科定期与尚文中学就“初小衔接”中的阅读教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提供老师们更多的研究机会,在联合教研这一平台上汲取更多的智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目标、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过程。每学期,学校都会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

  4、随堂听课制度

  校长室、教导处坚持每周的随堂听课制度,以校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导向,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研究情况,听课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5、结对带教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增强对师的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学校教育讲授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帮助师尽快适应教育讲授工作,学校为他们配备了师德素养高、讲授能力强的老师作为师傅,开展结对带教工作。在签订了带教协议后,通过师徒互相听课,撰写讲授深思、案例,指导课题研究等多种路子,助推师的专业成长。

  6、按期调研制度

  针对讲授中的典型问题,学校质量保障领导小组通过师生访谈、跟从听课、问卷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根源,积极寻求解决议略。

  例如,针对班级中的进修困难学生,我们树立了学困生档案,引导教师在深入分析学困成因的基础上,采纳切实有效的帮教措施。

  在作业的检查形式上我们也进行了革新,常规的流程办理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检查为主,我们把它改为“大家一起晒一晒”的开放式教研活动形式,老师们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检查变为如今的主动进修借鉴。在“晒一晒”的开放教研活动中,作业批改规范、认真、有特色的教师,以及作业布置富有个性,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都成为大家的进修资源,在相互的借鉴、启发中,增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8、多元评价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教学中,不拔高、不加快,立足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有效教学。低年级严格实行等第制,取消期末考试,以“闯关活动+成果展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还积极开展《基于“绿色指标”的小学生操行评语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操行评语的针对性、情感性,开发学生研究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地成长。

  在教师层面,学校修订了教育质量考核指标,从横向与年级组的比较、纵向与自己的比较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并增设了学业发展均衡及师生关系和谐等指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兴南奖励基金”的激励机制,除金、银、铜奖外,还设有多个单项奖,如“新苗奖”,主要奖励虚心好学,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工作未满五年的优秀青年教师;“创新奖”,主要奖励在教学中具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教师;“勤学奖”,主要奖励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勤奋研究,在“敏思、勤学、践行”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

  实施多元评价,全方面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激发师生的内驱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身心健康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体质健康教育

  (1)落实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

  作为上海市体教结合先进单元、黄浦区体育传统项目特色校,学校多年来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行每天“阳光

  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通过整体设想,将传统的“三课两操两活动”重新排列组合,分段穿插在每天的校园生活中,制定了专门的活动方案及雨天的预案等,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活动时间。

  (2)拓展体育活动课教学内容

  在落实常规的体育、活动课的基础上,学校还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联系上海瑞可碧橄榄球俱乐部,在四、五年级增加了板球和橄榄球两项时尚运动,带给学生更多的运动体验,受到学生普遍喜爱。

  (3)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

  每年,学校都会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除了30米、400米、跳高、跳远、实心球等常规项目外,还有广受学生们欢迎的团体趣味接力赛、师生同乐项目及亲子比赛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会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更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展现了朝气逢勃的学子形象和精神风貌。

  (4)做好学生疾病预防干预工作

  学校做好学生流行症的观察、预防、控制等工作,按期安排学生进行体检,并对学生中的肥胖、近视、龋齿等,主动干预,开设亲子讲座,及时做好家校的沟通联系工作,增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自2012年改建以来,每周按期向学生开放,活动室内的个别辅导区、潜能开发区、游戏体验区、情绪舒缓区,积极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学生们乐在其中。

篇三: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济师附小

  第一篇: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济师附小

  小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济师附小质量管理规范与操作技术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概述

  1、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2、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基本思路

  3、研究的重点与突破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1、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

  2、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方式

  3、编制了各学科公共教学资源库

  4、建立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规范

  5、培养与形成了一个研究型教师群体

  第三部分:附录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公共教学资源库(校本教参)

  主要特点

  1、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全面的质量观包括学生的学业质量和综合素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检测。本课题引导教师树立系统思想,分解细化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效果检测。

  2、教学质量主要通过课堂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课堂主要指目标达成度,集中精力研究如何达成目标,而不注重教学的形式美。

  3、教学质量保障既要有专业化的教师,又要有科学化的管理。专业化教师的核心是“研究”,要系统研究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学生。科学管理的核心是“精细化”,要注重规范,注重操作程序,因此要建立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不同管理层面与机构的管理规范,要设计简约、有效的程序。

  4、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因此,要建立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分析、监控系统,建立学生学习质量信息反馈、分析、调控系统,并且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调查、分析工作,逐步做到信息管理,目前已运用三个软件。

  5、教学质量保障是全体教师的事,因此,课题研究采取的策略是:骨干试点——滚动推进——全面覆盖,最后达到全体教师熟练的操作。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最主要的是校长、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因此,课题研究自始自终注意转变教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顺利达到研究目标。

  第二篇:济师附小家委会工作总结材料

  开一道门,家校共盟

  铺一条路,携手同行

  ------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家委会工作初探

  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济南市教育局的一所直属小学,是山东省第一批重点小学、第一批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艺术教育示范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围绕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尊重为本,享受教育”,践行市教育局“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宗旨,总结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特色,通过“阳光文化”的创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上,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尊重他们的生命本身,尊重成长规律,使他们的生命之花,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生命的价值,朵朵绽放在教育的阳光之中。

  学校围绕着“强健的体魄,自由的精神,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的师生成长目标,科学推进学校管理,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大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师生从真正意识上得到了自主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的自我建构。

  伴随附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一面“大墙”,“大墙”

  内外的相互不理解,相互指摘,甚至是相互掣肘,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状况以我们学校的力量我们还无法推倒这堵“大墙”。同时,我们又迫切希望家长们走进了学校,只有这样家校才能携手,才能同行。我们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家委会自04年成立以来,工作中不断打开一道道门,让家长和学校共盟。不断铺开一条条路,让家长和学校同行。

  在这七年的济师附小家委会工作中形成的我校家委会工作的理念:

  开一道门,家校共盟;铺一条路,携手同行

  在这七年的济师附小家委会工作中形成的我校家委会工作的目标:

  做“学校工作的助手,家庭教育的推手”。

  在这七年的济师附小的家委会工作中形成的我校家委会工作的方法:

  见山开路,逢水搭桥;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打开决策之门,铺开家校共同谋划学校未来之路。打开网络之门,铺开家校高效交流,协同之路。打开权利之门,铺开家长决策学生利益之路。打开创新之门,铺开家委会工作长效机制之路。打开学校之门,铺开家长参与学校常规管理之路。打开学校之门,铺开家长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之路。打开班级之门,铺开家长了解班级教学之路。打开班级之门,铺开家长走上班级讲台之路。

  具体工作:

  一、机构建设方面

  先建后拆

  (一)起先建立完善的家委会制度、机构:

  2004年我校在济南市的小学中较早的建立了家长委员会。我们最初也是先完善各种机构,建立各项制度。我们不断修订完善了《济师附小家委会工作章程》《济师附小家校联系制度》以及《济师附小家长志愿者服务制度》。自主申报,班主任推荐,成立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体系。同时,在家校协同下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家长讲坛的活动开展,家长组织学生到炮团参观活动的开展,家长参与学校评价活动的开展。家长参与学校“自能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的活动。

  (二)家委会工作走过几个年头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

  问题:

  1、有的家委会成员有热情,有能力没时间;有的家委会成员有时间有能力,有热情,却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能量的机会。

  2、大家对家委会工作的认识不够。有的家委会成员认为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设立了这样一个机构。家委会工作有时被动地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3、有的家长有心想干好家委会工作,还担心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附小如此庞大的家长群。

  4、家委会工作没有“长效机制”。有时一任家委会主任的变迁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

  (三)随后拆解学校家委会机构

  一点启发

  各个学校可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学校门口家长送完孩子后,有的家长不愿离开,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聊一聊,这可能是学校管理非常头痛的一件事情。我们天天劝说家长们离开,但是效果不是太好。后来我们想与其“堵”不如“导”。2006年,我们与部分送孩子的奶奶们商量一下,请她们协助学校护送学生进校。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她们无怨无悔地一干就是六年,寒暑不辍。我们学校师生对这几位义工奶奶也给予了极大地认可。从中我们发现家长资源的确非常丰厚,只是我们发掘不够,或者我们提供的家长发挥其能量的渠道不够通畅。

  马校长到我校后,把我们的工作定位为“我们是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我们的工作应当接受家长的监督;家长和孩子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家长是我们工作的丰富源泉。”作为学校一把手的校长把家长的地位,把家委会的地位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在更大程度点燃了家长们参与家委会工作的热情。

  于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要建立一种让更多的家长在有机会的时候就能参与学校家委会工作机制----济师附小家长、学生义工制度。

  我们的义工项目设定为:

  学生义工:□校园保洁

  □报纸义卖

  □低年级学生辅导

  □校园爱绿护绿

  □书吧管理员

  □大课间器材准备

  □护卫队

  □帮扶有特殊需要的同学

  亲子义工:□文书宣传服务

  □学生常规安全护卫

  □学生社区行为习惯监督

  □环保服务

  □文体美表演及服务

  □社区敬老服务

  □社区保洁服务

  家长义工:□家长学校培训辅导

  □教育咨询服务

  □学生新课程开发

  □健康保健及医护服务

  □学校评选

  □其他(请列明)

  我们的标志:亲子义工小红帽。

  我们的宗旨:愿意走进附小教育工作的家长都可以加入。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几个有义工团体。

  1、常驻学校的三位家长(全职太太)五年级二班段雨君妈妈等是我们家委会秘书。她们主要负责学生校服的订购,发放工作。学生处各种常规物资的发放使用工作。学生活动的策划,家长志愿人员的招聘组织工作。

  2、五年级八班刘景怡妈妈带领家长护卫队。她们主要负责校外学生进校路队的组织工作,校园内学生进校队伍,上下楼梯队伍的组织工作。

  3、六年级五班贺韶雯妈妈带领学校报纸义卖队。贺韶雯妈妈每天早上批发完报纸,盖上学校报纸义卖的章,分发装袋,送到学校门口,由学生志愿者将报纸卖出。上学期所得利润买了200本《新华字典》捐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5、刘景怡妈妈主要负责学校三百多人的家长QQ群。我们的QQ群号为:90137420。我校校长、各处室主任、部分老师也都加入了这个群。日常家长们可以交流育子经验,与学校领导老师交流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我们QQ群里,有两位家长有“心理咨询证”。他们就成了我们家长的免费的心理咨询师。

  以这些家长为代表,我们有几百人的家长义工队伍。学校家长需要做任何工作时,我们总可以找到有时间,有相应能力的人。

  由此我们想到了我们应该改革我们家委会成员的形成机制。我们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附小的家委会成员不再是选出来的,而是做工

  作做出来的。”“每一个长期参与学校家长志愿活动的家长都是我们家委会成员”。我们打破了固有的家委会机构模式。我们现在的家委会像一个“联合国”。

  在没有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二、我们的活动:

  (一)编撰《家校联络手册》:

  上学期,协同学校领导、学校老师、家长代表我们编撰了:《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家校联系手册》内设校史篇、入学篇、常规篇、奖惩篇、家教篇、义工篇。内容的设定方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二)外出参观活动:

  上学期在200多名家长的辅助下,我们带领一至四年级学生到动物园过六一儿童节。一千六百多名同学在老师和家长的组织下,活动安全有序。

  本学期组织各年级获得成长币多的孩子到、济南市少年宫活动、参观省博物馆、省科技馆、参观金德利配餐公司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在广播里通知一下,甚至活动当天在QQ群里下个通知。我们就可以招到我们家长志愿者。

  活动中,我们的家长护卫孩子的安全,利用自己的关系安排车辆的停放,甚至提供参观场所等等。我们想到的我们家长志愿者做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家长志愿者也做到了。

  (三)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张厅长说过:我们和家长要做到同心、同向、同行。我们要解决教育的“功利”问题。我们我校学生校服从款式的审定,校服厂家的招投标,校服价格的谈判,校服费用的收取,校服的发放都由家委会来操作。学校学生配送餐公司的选定也是请家长参与到决策中来。

  (四)家长到校听课:

  我校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学校大力实施“双自主”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道尔顿教育计划”的实施。是改革就会“有破有立”。为了赢得家长对学校改革的支持。学期初请校家委会成员

  审定学校学年工作计划,就相关问题马校长亲子向家长解释说明。在马校长的安排下,我们还把学校工作计划晒到家委会QQ群里,征求家长意见。对家长的顾虑马校长第一时间给予解答。

  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参加我们的全校老师会议,请家长进课堂来听课。让家长了解、理解、支持我们学校课程改革。

  (五)家长评教:

  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家长、学生评教活动。每学期学校会评出“最受家长、学生欢迎的老师”。学校把“最受欢迎的老师”的称号看得比课业成绩高地老师还要重要的多。

  (六)家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以前学校的体育节、读书节、自能节上,我们都能看到家长积极参与的情景。在本学期,我校开设了大量学生选修课程。我们也在积极邀请家长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子聪妈妈要为学生开设“毛线手工编织课程”我想这是我校在更大范围内开发家长教育资源的开始。

  三、对家长的评价:

  每学期,我校在学期末评价的时候都将进行“功勋家长”的评选。我们为了

  吸引更多的家长走进我们的义工队伍,我们设计了济师附小志愿者服务小红帽及一至五星济师附小志愿者服务小红帽。对长期为学校服务的家长给予认可和奖励。学校在安排学生外出交流活动时,学生自己是否在学校从事义工工作,家长是否为学校提供义工服务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量。

  我校家校同盟,构建没有围墙的教育,就是在实践张厅长所说的:把教育办成公共服务事业;我校家校同盟,构建没有围墙的教育,就是在实践让家长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最和谐的教育资源,最可持续的教育资源。我校家校同盟,构建没有围墙的教育,就是在实践“成就孩子,成就家长,成就学校”的事业。

  第三篇:济师附小参观学习心得

  济师附小参观学习心得

  干净、整洁的校园,让出入这里的所有师生都心情舒畅,安静、优雅的环境为学习创造了好的条件,平易近人的学校领导,才华横溢的教师,彬彬有礼又不失朝气的孩子们让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更显优秀、气派。

  课上,学校近一年多来的“双自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讲台前自信大方,合作交流时积极投入,朗读时声情并茂,发言时侃侃而谈,让他们的潜力,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课堂中更加乐观、自信。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变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退到幕后,适时点拨、引导,既精又准。使学生在课堂中少走弯路,师生配合默契,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高时高效。课下,老师和学生一起锻炼、游戏,气氛融洽、和谐,那时的他们是真正的朋友,玩得是那样开心,笑容也最灿烂。

  对比自己从教以来的表现,课堂中对学生不够信任,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学,讲得过多,没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课下,与学生交流不多,也没能走进他们的心中,在他们心中对自己的畏惧多过尊重。

  希望通过这次在济师附小的学习,能取他们的“长”,补自己的“短”,借鉴他们好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中都更进一步,更加成熟。

  刘媛2012、5、12第四篇: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徐宏之

  新疆伊宁县职业教育中心

  新疆

  伊宁835100摘

  要

  :实践教学是服装专业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使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

  ,还要构建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里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检验手段、监督机制等5个方面,对构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服装专业

  中职服装专业是一个集市场调查、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

  计和销售策划为一体的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矛盾逐步显现,重技巧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市场的服装教育现象使我们的毕业生普遍成为实践能力较弱

  ,专业视野较窄的脱离企业

  ,脱离市场的纸上谈兵者

  ,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知识经济人才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

  ,这样的毕业生必将面临缺乏竞争力和无法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尴尬局面。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应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

  ,但终因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而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由此可见

  ,中职的服装专业不仅要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而且要构建一个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此来保障服装专业实践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和设定的教育目标。

  1、明确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我国服装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逐步完成了有服装艺术设计方向、服装工程方向、戏剧服装方向、纺织服装方向等不同培养倾向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服装中等教育模式。但是

  ,服装专业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实践性

  ,无论是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

  ,无论是设计方向还是工程方向

  ,都将通过实践获得最终的创新和提升。因此

  ,实践教学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

  ,任何一个服装专业人员都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服装实践基础的情况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充分考虑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和当前服装市场职业需求趋势来决定。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单纯的加工型向设计型、设计兼加工型、流通型等多元化方向转变的过程

  ,服装市场日趋成熟

  ,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针对服装市场目前发展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服装中等教育机构应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和特点,明确服装教学培养目标。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服装人才培养方向来看

  ,多从艺术、技术、市场、人文等多方面展开,并不偏废一方,但各有侧重,其人才培养基本上可以分为

  3种类型

  :(1)艺术与设计型。主要目的是培养服装设计师。如日本多摩艺术学院、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法国

  ESMOD时装学院、悉尼艺术学院等开设的服装或艺术设计专业。(2)工程型。主要目的是培

  养技术或生产管理工程师。如曼彻斯特理工大学、苏格兰纺织学院、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等开设的服装和服装工程专业。(3)消费、市场型。主要是为商业或服装市场流通领域培养高级人才

  ,如美国奥本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伦敦时装学院等开设的服装营销

  ,服装零售、纺织品与服装市场等专业[1]。目前,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

  ,只是还不够明确和成熟

  ,还带有明显的加工痕迹

  ,因此

  ,国外人才培养方向的设计将会带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使我国服装中等教育得到提升,服装市场得以完善。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应该在服装实践基础模块的平台上

  ,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和人才类型再设置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图1是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示意图,实践基础平台课程是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本操作课程

  ,它除了包括服装结构与工艺基础课程;服装制图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还包括一些带有课内实训的课程

  ,如构成艺术、服装效果图、服装图案设计等。这些课程作为实践基础课程是服装专业学习的基础。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则是以基础实践为平台

  ,进行方向鲜明的专业实践训练

  ,它包括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和专业社会实践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是强化专业特征的课程组成

  ,如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突出服装设计学、服装电脑效果设计、服装品牌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立体裁剪等实践课程。而工程方向的学生则增添了成衣纸样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厂生产技术管理;服装综合工艺设计等课程。服装市场营销方向则加强了服装企划训练;服装市场销售调查;调查分析软件学习等课程。这样使各个方向专业学习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深入

  ,接下来进入专业综合实践阶段

  ,主要是通过调查报

  告、课程设计、虚拟项目设计、综合设计等形式将所学习的相关课程形成联系

  ,通过实践将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形成完整的创作作品的过程。最后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的开放式实践训练

  ,并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采风、项目开发、品牌策划等开放式[2]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

  ,通过积累必

  要的实践经验

  ,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

  ,最终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此外

  ,在服装实践教学中

  ,还应该注重通过各种展览、表演等形式将学生介绍给社会

  ,让我们的教学与社会产生一种互动关系

  ,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发展力,为学生进入社会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图1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示意图

  3、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服装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学校实践办学的内环境和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外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服装实验室建设还不能

  3创造接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聘请资深专家或企业专职人员与学生和教师共上一堂课等方法来

  6.3灵活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实践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本位出发

  ,采用与服装工厂、服装设计公司和服装市场密切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工厂、企业、专家工作室等场所进行有目的的考察并撰写实践报告

  ,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真实状态

  ,了解服装市场的层次性、复杂性

  ,而教师的宏观指导使学生忙碌于企业、市场、图书馆、实验室之间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

  ,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方式及时采集国内外最前沿流行信息,为学生提供新的创作土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自由探索

  ,培养学生批判性创作思维能力;同时

  ,提供广泛的市场信息、产业动态

  ,更加准确而又快速地把握市场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参考文献:

  [1]任哲雷.高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2]胡振江.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2006,(7):3255.第五篇: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

  实践

  摘要: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目标、组织、运行、评价、反馈”五大子系统为核心,在高校教学活动稳健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和发展,体现出保障体系的科学性、主体的多元性、对象的全面性、体系的发展性等特点,贯穿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高校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加强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本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反映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目标、组织、运行、评价、反馈”五大子系统为核心,突出体现学校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相符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占有和有效利用与对教学流程相符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反映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即质量要与目标相联系,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相应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组织、保障主体、评价方案及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原先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的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系统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校院二级或校院系三级管理,辅之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的保障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之外专门设立保障或评估中心,履行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职能。通过对国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多元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立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专门负责日常教学质量保障职能;二是赋予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改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各种专门委员会以各自领域的保障职能;三是校、院分别成立教学督导专家组,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学评价专家队伍,分管校长直接领导,日常事务由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负责,其职能主要实施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学督导的专门化体现了“专家治校”的理念;四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加强学生信

  息员管理,如定期编印《教学信息简报》,建立教学信息网站,把教学现场的质量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学管理部门,同时把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既体现了他们在教与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五是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建设满意度调查,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学生、教师、督导组成员、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用人单位负责人等,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二、保障主体的多元性

  学生、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人员参与的“五视角”评价网络,体现了保障主体的多元性,改变了教学质量保障只是管理者的事的传统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参与和互动,自保障与他保障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例,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学校教学督导员、学院督导组督导员、学生、教师同行,他们是不同评价层面的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关注点不同,专家注重的往往是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问题,更具专业色彩,更着眼于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学生作为受众,在感受性中更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教学手段的优劣得失,他们对教学方法问题更为敏感。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上,积极引进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保障,构成对教学质量保障评价的社会主体。坚持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本校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在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保障为开放性保障,把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等作为保障主体。例如,请用人单位参与教育、参与人才规格设计及人才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请校外专家进行培养方案的评审鉴定、参与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等的评审等。

  三、保障对象的全面性

  保障对象的全面性。根据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论,把保障对象确

  定为影响教学质量全程的各种因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状况。评价对象包括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考试与考查等教学各个环节,既对各种影响教学质量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又充分考虑到各种评价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单项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还要评教师备课情况,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与试卷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仅对全体在编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外聘以及新引进教师也要评价;不仅对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给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不仅学期结束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平时也要对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课评价,重视过程的保障,向教学过程要质量。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性特征的意义在于,一是把所有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都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产生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融共生、相得益彰的保障实效;二是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使保障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不仅是临时性的突击任务;三是全员参与,使得人人关心保障,形成大家共同关心保障的趋势,促使人人都履行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四、保障体系的发展性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的初期,主要是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一种规范教学的目的,即主要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表现的评价,区分优劣并作为晋升、奖励、处罚教师的一种手段,是与教师自身利益挂钩的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在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淡化甄别与鉴定,强调保障的发展性功能,通过教师的自我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的发挥。新的保障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更关注教师的长期发展,根据其现有基础,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取得了教师的广泛认同,促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他保障”向“自保障”转变。另外,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学

  校多次组织不同类型的师生进行讨论,使师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文化观念的融合,统一了意志和行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田恩舜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3]叶林桢.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25-40.[4]常晓.我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21-23.[5]刘清华.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证策略研究——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30-35.[6]张应强,刘在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篇四: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凤凰培英文武实验学校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质量做了明确论述,指出: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从根本上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正确的质量导向,落实科学的质量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及中层分管领导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

  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学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学处全面负责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基本运作。对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进行监测,改进教育教学。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个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范围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的范围当然应该延伸至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

  从过程角度看,可分为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的保障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看,包括德育管理质量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特色课程质量保障和身心健康保障四个方面。其中,德育管理保障涵盖两个层面——班主任队伍和少先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涵盖两个层面——教研组和基础型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涵盖两个层面——拓展型课程

  和探究型课程;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涵盖体质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

  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1、加强实务培训,注重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提高师德师能。近两年来,我们连续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故”、“班级文化建设”、“家校沟通艺术”、“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师实务培训内容,通过“案例回放”、“合作策划”、“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思维碰撞,分享经验,帮助班主任团队在学习先进育人理念的同时,提升育人智慧。

  2、家校形成合力,注重常态化

  学校注重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全面落实家委会和社委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开通校讯通、微信等家校沟通平台,注重家校携手,使德育工作常态化;党员教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义务咨询活动,从习惯养成、心理健康、体育锻炼、阅读指导等多方面为家长育儿支招;指定教导处专人对行为偏差生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我们还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效,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老捎去问候与关怀,在交通路口开展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等宣传,赴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等,让育德成果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得到强化和巩固。

  3、立足课题研究,注重科学化

  转型社会、多元需求需要加强德育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更趋科学化。我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用课题成果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提升。探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与人交往礼仪的情绪管理系统的形成。

  4、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全面化

  近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标准。在教师层面,修订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班级常规管理及自身发展两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对班主任的考核更趋全面;对学生的期末表彰,在以往只设“好学生”、“优秀队员”的基础上,增设了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乐于探究、积极锻炼等十余个单项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行政深入制度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石。“定时、定点、定内容”的法则,是教研组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学校教学管理的要求。每个教研组内,我们都安排有一名行政深入,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对教研质量进行有效指导,在“分析教材、集体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等传统内容、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研活动内涵品质,促进整个团队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2、教研展示制度

  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同一教研组老师间的互相学习当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也有其独到的好处,任教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学到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丰富,数学教师思维的严谨、流畅。同样,语数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跨学科教研,学到综合学科教师是如何吸引、感染、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

  本学期开始,学校推行教研组展示制度,让每个教研组都有机会来与大家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成为大家学习的资源。借助教研平台,大家一起来探索、研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让老师们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交流、智慧共享。

  3、联合教研制度

  除了运用好校内的各项研修资源,我们还努力开发校外资源,建立起联合教研机制。比如,我们数学、英语学科与其他学校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4、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目标、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过程。每学期,学校都会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近两年来,学校连续开展了“提升教师说课能力”、“运用教学软件,优化质量分析”、“提升教

  师命题能力”、“设计个性化作业”等专业化、系列化的校本培训,并提供教师实践平台,校本研修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阵地。

  5、随堂听课制度

  校长、教导处坚持每周的随堂听课制度,以校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导向,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6、结对带教制度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为他们配备了师德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作为师傅,开展结对带教工作。在签订了带教协议后,通过师徒互相听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指导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助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7、定期调研制度

  针对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学校质量保障领导小组通过师生访谈、跟班听课、问卷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根源,积极寻求解决策略。

  例如,针对班级中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们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引导教师在深入分析学困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帮教措施。

  通过跟踪听课,了解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之间的程度是否密切;深入教研组开展作业布置的主题研讨;开展专题的校本研修,在控制

  作业总量的同时,提倡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在作业的检查形式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常规的流程管理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检查为主,我们把它改为“大家一起晒一晒”的开放式教研活动形式,老师们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检查变为如今的主动学习借鉴。在“晒一晒”的开放教研活动中,作业批改规范、认真、有特色的教师,以及作业布置富有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都成为大家的学习资源,在相互的借鉴、启发中,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8、多元评价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教学中,不拔高、不加快,立足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有效教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

  (三)特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落实常规管理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老带新、自学等多种方式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期初的申报、期中的过程性监控和期末的总结制度,做好课程质量的全方位保障工作。

  2、开展课程研究

  多年来,学校一直将影视、摄影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3、创建文化品牌

  学校定期开展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在展示过程中及时梳理学校特色课程的现状、取得的阶段成果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品牌的创建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

  (四)身心健康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体质健康教育

  (1)落实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

  学校多年来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全面推行每天“阳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

  每年,学校都会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除了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跳远、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外,还有广受学生们欢迎的团体趣味接力赛、师生同乐项目及亲子比赛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会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体育技能,更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展现了朝气逢勃的学子形象和精神风貌。

  (3)开展提高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养,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良好局面,构建学校大体育观念。

  (4)开展体质测试数据分析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定期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体质测试数据分析会议等,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解读,开展专题研讨,并落实改进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开放心理活动室

  学校的心理活动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活动室内的个别辅导区、潜能开发区、游戏体验区、情绪舒缓区,积极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学生们乐在其中。

  (2)做好心理个案积累

  近年来,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学校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心理教师有计划做好各班特殊学生的心理个案积累工作,在对成因进行分析后,通过加强与学生、班主任、家长的不断沟通,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

  附:深入教研组活动安排表

  科组

  初中、小学英语

  初中、小学语文

  初中、小学数学

  武体组

  小学艺术组(音、美、电)

  初中综合组

  教研时间

  周二5、6节课

  周三5、6节课

  周四5、6节课

  周三1、2节课

  周三1、2节课

  周五5、6节课

  凤凰培英文武实验学校

  2019年2月

篇五: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从根本上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正确的质量导向,落实科学的质量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及中层分管领导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导处XXX卖力校内教育质量保障办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纪律,公道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理论。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教室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教室教学和教育活动,本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展开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点。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范围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的范围当然应该延伸至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

  从过程角度看,可分为过程质量和功效质量的保障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看,包括德育办理质量保障、教室教学质量保障、特色课程质量保障和身心健康保障四个方面。其中,德育办理保障涵盖两个层面——班主任部队和少先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涵盖两个层面——教研组和基础型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涵盖两个层面——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涵盖体质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两部分。

  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1、增强实务培训,注重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展开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提高师德师能。近两年来,我们连续展开了“如何处理偶发事故”、“班级文化建设”、“家校相同艺术”、“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为主题的教师实务培训内容,通过“案例回放”、“合作策划”、“知识比赛”等多种方式,思维碰撞,分享经验,匡助班主任团队在研究先进育人理念的同时,提升育人智慧。

  2、家校形成合力,注重常态化

  学校注重与家庭、社区的相同与合作,XXX落实家委会和社委会,变更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开通校讯通、微信等家校相同平台,注重家校携手,使德育工作常态化;党员教师定期展开家庭教育义务咨询活动,从惯养成、生理健康、体育锻炼、阅读指导等多方面为家长育儿支招;指定教导处专人对行为误差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我们还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效,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老捎去问候与关怀,在交通路口展开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等宣传,赴图书馆展开意愿服务等,让XXX功效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中得到强化和巩固。

  3、立足课题研究,注重科学化

  转型社会、多元需求需要加强德育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更趋科学化。我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用课题成果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提升。探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惯和与人交往礼仪的情绪管理系统的形成。

  4、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周全化

  近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标准。在教师层面,修订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班级常规管理及自身发展两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价,对班主任的考核更趋全面;对学生的期末表彰,在以往只设“好学生”、“优秀队员”的基础上,增设了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乐于探究、积极锻炼等十余个单项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行政深入制度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石。“定时、定点、定内容”的法则,是教研组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学校教学办理的要求。每个教研组内,我们都安排有一名行政深入,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对教研质量进行有效指导,在“分析教材、集体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等传统内容、方式的基础上,不竭提升教研活动内在品质,促进整个团队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2、教研展示制度

  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同一教研组老师间的互相研究当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但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也有其独到的好处,任教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学到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丰富,数学教师思维的严谨、流畅。同样,语数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跨学科教研,学到综合学科教师是如何吸引、感染、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

  本学期入手下手,学校推行教研组展示制度,让每个教研组都有机遇来与大家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成为大家研究的资源。借助教研平台,大家一起来探索、研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本领,促进专业发展,让老师们在这个研究共同体内平等交换、智慧共享。3、结合教研制度

  除了运用好校内的各项研修资源,我们还努力开发校外资源,建立起联合教研机制。比如,我们数学、英语学科与其他学校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开展同课异构等形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4、校本研修制度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目标、出发点和归宿,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本领为主要内容的,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展开理论与理论研究的过程。每学期,学校都会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近两年来,学校连续展开了“提升教师说课本领”、“运用教学软件,优化质量分析”、“提升教师命题本领”、“设计本性化作业”等专业化、系列化的校本培训,并提供教师理论平台,校本研修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阵地。5、随堂听课制度

  校长、教导处坚持每周的随堂听课制度,以校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导向,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研究情况,听课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6、结对带教制度

  在师资部队建设中,增强对师的培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包管。为了匡助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为他们配备了师德素养高、教学本领强的老师作为师傅,展开结对带教工作。在签订了带教和谈后,通过师徒互相听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指导课题研究等多种路子,助推师的专业成长。

  7、定期调研制度

  针对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学校质量保障领导小组通过师生访谈、跟班听课、问卷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问题根源,积极寻求解决策略。例如,针对班级中的研究困难学生,我们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引导教师在深入分析学困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帮教措施。

  通过跟踪听课,了解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之间的程度是否密切;深入教研组开展作业布置的主题研讨;开展专题的校本研修,在控制作业总量的同时,提倡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在作业的检查形式上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常规的流程管理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检查为主,我们把它改为“大家一起晒一晒”的开放式教研活动形式,老师们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检查变为如今的主动研究借鉴。在“晒一晒”的开放教研活动中,作业批改规范、认真、有特色的教师,以及作业布置富有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都成为大家的研究资源,在相互的借鉴、启发中,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8、多元评价制度

  对于教学质量,学校坚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教学中,不拔高、不加快,立足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有效教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操行评

  语的针对性、情感性,开发学生研究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地成长。

  实施多元评价,全方面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激发师生的内驱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特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落实常规管理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老带新、自学等多种方式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课程期初的申报、期中的过程性监控和期末的总结制度,做好课程质量的全方位保障工作。

  2、开展课程研究

  多年来,学校一直将影视、摄影教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3、创建文化品牌

  学校定期开展特色课程展示活动,在展示过程中及时梳理学校特色课程的现状、取得的阶段成果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品牌的创建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

  (四)身心健康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体质健康教育

  (1)落实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

  学校多年来保持“健康第一”的理念,XXX推行每天“阳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2)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

  每年,学校都会定期召开校园运动会,除了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跳远、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外,还有广受学生们欢迎的团体趣味接力赛、师生同乐项目及亲子比赛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会不仅展示了学生的体育技术,更体现了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展现了朝气逢勃的学子形象和精神风貌。

  (3)开展提高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素养,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良好局面,构建学校大体育观念。

  (4)开展体质测试数据分析

  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定期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体质测试数据分析会议等,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解读,开展专题研讨,并落实改进措施。

  2、心理健康教育

  (1)定期开放生理活动室

  学校的心理活动室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活动室内的个别辅导区、潜能开发区、游戏体验区、情绪舒缓区,积极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学生们乐在其中。

  (2)做好生理个案积累

  近年来,生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学校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生理教师有计划做好各班特殊学生的生理个案积累工作,在对成因进行分析后,通过增强与学生、班主任、家长的不竭相同,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

  附:深入教研组活动安排表

  教研组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化生

  政史地

  音体美微

  深入行政

  XXXXXXXXX

  钟留存

  XXXXXX教研时间

  周四下午第一二节

  周二下午第一二节

  周二下午第一二节

  周五下午第二三节

  周二下午第一二节

  周一下午第一二节

篇六: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实践研究》

  阶段总结报告

  (2009年09月~2010年06月)

  一、课题概况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东昌中学新一轮“诚而自主,和谐发展”主题发展规划,包括学生与教师的自主和谐发展。我们认为:一所好的学校能为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提供条件,还要能促成学生具有更高目标或期望,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学校能为全体教师的自主和谐发展提供舞台,并引导教师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为教育的高质量提供保证。学校管理能建立以师生自主和谐发展为保障对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师生的自主和谐发展保驾护航,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课题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研究,旨在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内容

  a、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不断提升师生的人生期望与价值追求,在“诚信合作”的学校精神引导下,通过质量标准文献学习研讨,逐步塑造东昌人“追求更好”的学校质量文化,建立“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框架”,确立师生的发展意识和质量意识。

  b、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完善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制度,重点是围绕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课程管理与课堂教学制度,及其促进教师更好发展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学校发展的预警机制、民主决策机制和评估激励机制。

  c、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学生体能提升计划、学科教学标准研究(教学岗位手册、实况检测、教与学的行为标准等)

  d、教育教学的日常诊断研究。通过对教学行为的日常统计与自我诊断,使教师的教学不断地改进。主要设计有:教师工作日志、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有效教学策略的自我诊断等。

  e、建立东昌中学教育质量保障系统支持平台。主要依托教育信息化,通过数字化校园改进学校管理。

  2、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由于课题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课题,全面地动员教师参与,分立各个子课题的同时,采取分工合作和重点突破的策略。

  课题组设立了“学校质量文化与推广研究组,师生发展计划的制定、自查、评估研究组,制

  度与机制保障建设研究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组,师生发展评估(含自我诊断实效)研究组”五个小组。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主任负责。

  3、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

  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学校教师对教育质量文化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情况的自我诊断;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能提升计划;网络化的诊断与管理平台架构

  二、本阶段主要研究过程回顾

  1、学校质量文化现状研究

  从12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学校质量文化现状调查”,并做了详细统计与分析。了解学校老师对教育质量概念的认识,同时在此基础上,由沈玉顺教授、赵国弟校长就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做专题辅导。

  在此基础上,全体行政人员主讲“我对质量文化的理解”,骨干教师思考我的质量观,畅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课题组及时在教师发展性档案电子版上开辟了相应的记录栏目,以便教师间的交流,还组织了多期展板宣传“教育质量及保障”的教师观点和理论解说。

  2、开展学生成长计划辅导大讨论

  如何提高对学生成长计划指导的实效性,也是全体学生认同东昌质量文化的关键。为此,课题组组织全体班主任、党员、骨干教师就“学生成长计划”的目标设定、采用方法的选择,如何了解学生等展开讨论与总结。

  3、围绕“质量文化建设”设计了教师发展计划主题群

  针对学校质量文化调查与分析的结果,课题组以教师发展计划为切入口,邀请了刘莉莉副教授就教师如何做好个人发展计划作了培训,赵国弟校长就教师发展计划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评述,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相关密切的“学养、学情、教学、命题、教材”五个方面,分为五个主题群,分别由五位区骨干教师领衔研究。

  4、建立了以教师“工作日志”为核心的自我诊断平台

  课题组根据学校教师教学现状、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同程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平台,研发了“教师工作日志、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有效教学策略的自我诊断”等平台。

  5、拟定了东昌中学学生体能提升计划,并开展有效实践与跟踪检测

  6、开展学科教学标准的讨论

  学科教学标准主要有:学科教学内容标准、教师教的行为标准和学生学的行为标准。学科教学内容标准包括四个部分:一个教学计划细化表,一张课程标准校本化的目标体系图,一本

  说明各条标准的案例集和一册反映学生学习实际的实况检测集。师生教和学的行为标准依据学科教育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教研组制定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并不断地为学生习惯的养成努力。

  三、研究的主要成效

  1、确立了全面教育质量观

  通过学习讨论,全体教师初步建立了更为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念,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更好地贯彻东昌中学教育学质量观。

  2、教师日志提供了及时的教育信息

  每天填写的教师日志,及时提供了教师教学的感受、各班上课的情况、学生作业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工作统计情况,更好地调整学校安排、教师的教学。

  3、研制了六门学科的教学标准

  通过学科教学标准的研制,使参与研究的学科和教师更深、更具体地理解了教学内容标准,明确了良好教学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向与基本途径。

  4、师生发展计划为师生成长催生了内动力

  学生成才计划的制定,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载体,也使学生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意识。教师成长计划的制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有效的途径,通过各自发展专业主题群的申报,在同伴的互助中提高内在动力。

  5、完成了多门学科的学生学习实况评估与改进计划

  有序开展课程质量实况检测与提升的编写与实施。基本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生学习实况评估以及校本课程等拓展型课程的审核、修订和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主要研究任务

  1、整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将师生发展计划、有关评估诊断等采用网络化管理。

  2、组织力量研制预警机制的有关问卷。

  3、完善东昌中学学生成才指导手册和教师成长指导手册。

  4、形成具有东昌特点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文件,编撰相应的资料和书籍。

  5、教师在研究中存在的角色较多,需要进一步合理分工。

  6、课题内容涉及面广,课题有限时间内有些地方不能深入。

  东昌中学《构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附录:课题研究内容结构

  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保障对象:学校的发展

  核心方法:价值引领与组织

  主要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和发展机制,制定与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与个人发展计划

  重要手段:对各项工作形成周期性的自主的评价与诊断序列

  质量文化建设

  →

  分析教师、学生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教育质量观

  学校质量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质量文化宣传(教育质量观、师生角色标准、理想与精神追求)

  增强师生的质量意识

  →

  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制定、修改、实施、评价诊断、再制定)

  学生成才计划(制定、修改、实施、评价诊断、再制定)

  教育质量观(质量标准)的讨论

  教育质量观(质量标准)宣传活动

  质量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

  以质量为中心的制度

  →

  教学质量阶段分析制度

  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教学质量追究制度

  学生评教制度

  学科教学质量诊断制度

  预警报告机制

  →

  学生发展

  →

  学生学习状况预警(以年级班级为单位)

  学生在校情绪预警

  身体素质分析预警

  心理发展水平预警

  思想品德认知预警

  →

  教师发展

  →

  教师队伍情况(年龄、职称、骨干、教学水平等)

  教师发展成效(课题、文章、讲学、公开教学等)

  教师在校情绪预警

  →

  学校发展

  →

  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行政干部队伍评议

  党员队伍评议

  校园服务满意测评

  学校的社会形象调查

  学校的投入收支情况与教职工待遇

  评估与激励制度

  →

  学年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

  年度教职工综合考核制度

  优秀奖励

  →

  教育科研

  教师专业类评比奖

  优秀学生

  师生贡献奖

  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

  个性互动课堂探索(互动电子白板)

  学科教学标准研究

  →

  岗位手册

  课程教学安排与教学目标设计

  作业布置批阅评价

  考试的设计与组织评价

  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标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优化

  学生学科学习实况检测与纠正

  学生体能提升计划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计划

  →

  社会实践(假期家庭式、学校组织式)

  四大仪式(成人、诚信宣誓、爱心)

  日常教育序列

  教育教学的日常诊断

  →

  教师工作日志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

  有效教学策略的自我诊断

  教学质量保障的四个指导意见落实

篇七: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XX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XX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X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教职成[2015]9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

  精选范本

  .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各系统的工作融为一体,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SMART原则(准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树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体系

  (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

  精选范本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

  (1)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领导组织,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图1)。

  图1学院质量保证组织示意图

  (2)建立学院-二级单位-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

  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主任由院长担任,负责制定学院及专业

  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考核学院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工作。

  二级学院(部)质量保证工作组——组长由二级学院院长(主任)兼任,负责二级学院(部)的质量管控,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的实施质量,撰写二级学院专业质量年度报告。

  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小组——组长由专业(课程)负责人兼任,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编制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

  精选范本

  .量,撰写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报告等工作。

  2.厘清各部门归属,编制工作标准,形成系统工作包

  依据学院战略,对应纵向5系统功能,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厘清职能模块,确定各部门在纵向5系统中的归属(图2)。

  图2学院职能部门在纵向5系统中的定位

  根据部门在纵向5系统中的归属,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表1)。

  表1职能部门职责厘清一览表

  部门名称:

  在系统内的职责

  在系统外的职责

  在明确的职责与权限基础上,各部门按照SMART原则将职责具体化为工作。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表2),制定岗位各项工作标准,形成系统工作包(图3)。

  表2职能部门岗位工作一览表

  部门名称:

  具体化的工作

  工作归属岗位

  岗位所在科室

  部门职责

  精选范本

  .

  表3职能部门之科室岗位工作标准一览表

  部门名称:

  岗位

  具体化的工作

  科室名称:

  工作标准

  科室

  (二)完善规划,形成目标体系

  1.基于SWOT分析编制学院规划,形成完整的目标链

  (1)对学院现状进行SWOT分析,编制学院总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展发展能力诊断,完善学院规划体系。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图3)。

  图3学院“十三五”1+8+7规划目标链示意图

  精选范本

  .各二级学院在对所辖专业进行SWOT分析基础上,依据学院专项规划目标,编制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子规划,并依此编制各专业建设方案,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院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目标执行链(图4)。

  图4学院-二级学院规划目标链与执行链示意图

  (2)按照规划建设任务年度实施进程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图5)。

  图5规划目标任务年度落实执行流程图

  精选范本

  .2.建立规划落实与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目标,确保完成质量

  将规划任务落实完成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

  集,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目标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形成规划执行信息链。根据生成的信息流,编制二级学院-分项规划-总规划系列的规划执行年度报告。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步步逼近规划目标,确保实现规划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图6)。

  图6基于信息流的三级规划系列年度执行报告示意图

  (三)建立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1.建立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

  在各部门厘清职责,优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5系统功能,梳理各系统中的职责-工作-标准,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图7)。

  精选范本

  .

  图7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纵向5系统工作包

  2.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

  建立基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质量目标体系,制定完善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由计划标准、资源标准、行动标准、结果标准组成的专业、课程逻辑相关的标准系列(图8),明确质量控制重点。

  图8专业-课程标准系列示意图

  3.建立教师发展标准

  建立由成长期、成熟期与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九要素组成的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图9),制定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聘用考核标准,并与岗位聘任、考核、教师发展融为一体。

  精选范本

  .

  图9三阶段九要素组成的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示意图

  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建立完善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四个领域,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的学生发展标准(图10)。

  图10学生发展标准构架图

  (四)修改制度,形成内控体系

  1.梳理组织机构管控事项,完善学院管理制度并形成内控机制依据优化的纵向5系统组织机构职责,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精选范本

  .修改相关制度,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完善学院制度体系。梳理学校层面的人事、财务、课程教学、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研究发展、产学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监督控制等事项,进行流程设计,将设计的程序与制度相配套(图11)。

  图11管理制度与流程相配套的学院内控机制示意图

  2.建立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学院-部门-教研室(岗位、班级)三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制定学院质量分析与报告制度,明确质量报告的种类、发布频次、周期、内容、要求等;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向全院发布,接受全院师生、全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图12)。

  精选范本

  .

  图12考核性诊断与质量报告机制示意图

  (五)建设平台,形成智能校园

  1.开发过程性采集平台,完善网络物理校园

  (1)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运行、控制反馈、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功能(图

  13),实现不同角色的应用(图14),建成校园物联网。

  图13校本数据平台构架示意图

  精选范本

  .

  图14不同角色使用数据平台示意图

  (2)建立面向管理等的信息化系统,逐步将学院各项工作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工作过程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图15)。

  图15校本数据平台功能系统示意图

  (3)建设智能化移动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紧扣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创新课程教学形态;建立学生日常考勤、学生每课检测(每月汇总)、教师每月评学、学生期终评教、反馈与及时诊改等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图16)。

  精选范本

  .

  图16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流程图

  2.挖掘平台数据,实现基于数据信息的运行管控

  (1)制定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控、数据分析的制度。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在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分析、监控、预警、激励功能。

  (2)将状态数据作为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绩效判断的主要来源和分析依据,不仅满足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和常态监控数据的动态管理,还能满足问题与薄弱环节诊断,预测偏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逐步形成校园服务互联网。

  五、诊改运行

  (一)学校层面,按纵向5个系统开展考核性诊改

  1.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运行质量

  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图17),将学院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各类项目建设、过程管理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精选范本

  .

  图17目标-标准-诊改-绩效考核性诊断流程图

  2.依托数据平台,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改与报告机制

  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为抓手,明确各项工作执行主体,确定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建立影响质量因素的坐标系。依据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对照设定的工作标准与坐标系,按照学校-二级学院(部门)-教研室(科室)三层级,自立目标-自定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改四步骤(图18),对各类各项工作现状进行自主诊断改进。在部门月度工作报表、职能部门诊改报告中,反映基于影响质量因素坐标系的诊断与改进情况,为以后各阶段目标及标准的调整修改提供依据。

  精选范本

  .

  图18三层级四步骤自主诊改示意图

  (二)专业层面,按建设方案开展考核性诊改

  1.进行专业质量分析,实施专业动态优化调整

  制定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明确程序和调整条件。各专业进行每年1次的市场需求调研、就业市场分析、毕业生跟踪调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学生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分析,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和基于数据分析的专业质量分析年度报告,作为专业设置调整、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修正的依据(图19)。

  图19专业质量分析动态优化调整示意图

  2.开展基于数据的状态分析,实施专业考核性诊改

  (1)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在对数

  精选范本

  .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撰写学院专业质量年度报告。

  (2)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施每年1次,吸收行企、政府、用人单位专家,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的专业考核性诊断。

  (3)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进行认证、或由国内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进行评估或认证。

  (三)课程层面,按学生学习达标开展过程监控诊改

  1.以学习标准作为课堂教学检测依据,实施课程质量管控

  (1)依据课程建设规划,编制课程建设方案,落实每门课程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按项目建设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对照目标检验预期成效,促进预期成果达成,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2)教研室组织课程团队,依据学校标准系列文件编制各门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基于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标准,设计达标考核办法。

  (3)紧扣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依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状态,提高学生学习达标率。

  2.建立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实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

  (1)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习达标率、课程教学测评结果,教研室编制课程质量分析报告,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标准修正依据。学校结合期终课程教学测评,学生学习结果,进行适时性的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教师针对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改进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2)建立课程考核、测评数据库,将大数据排列作为绩效考核

  精选范本

  .依据,奖励前15%,问责后10%。对课程教学测评成绩较低的教师实行约谈、停课学习,提交反思报告等制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四)教师层面,按教师发展标准开展考核性诊改

  1.完善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激励提升机制

  (1)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层层分解编制学院-二级学院-专业三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体系,编制年度实施路线图。二级学院依据目标和任务,制定本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将计划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挂钩。

  (2)以学院制定的阶梯式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薪酬

  -生涯-培训激励提升机制,将教师职称晋升,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聘任,教学标兵、技能大师、名师称号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科学设计教师成长发展体系。

  2.着力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1)着力建设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采取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搭建教学观摩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措施,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

  (2)建立与教师发展标准契合,包括薪酬分配、职称晋升在内的激励制度和质量保证问责机制。运用3年(或5年)学生学业结果、课程测评、部门履职测评大数据,作为自我诊改、激励、问责依据。

  (五)学生层面,按学生发展标准开展自测性诊断

  1.实施学生自测诊断,开展学生状态数据分析

  (1)编制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实施方案,依据学生发展标准,编制各个领域多维度的学生自我诊断问表,实施问表式的学生自我诊断,将结果应用于学生学习自我调适,素质教育

  精选范本

  .方案的修正、教学实施的改进。运用校本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生发发展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图20)。

  图20学生自测诊断与状态数据分析应用示意图

  2.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建立每学期的学生食堂、宿舍满意度问卷调查与反馈改进制度,修改完善校舍维修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2)建立校园常规巡查、反馈与改进机制,学生诉求与回应机制,及时反馈信息与实时改进,督查改善效果。

  (3)撰写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后勤服务质量年度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奖惩机制

  以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断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考核诊断,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形成动力机制。

  精选范本

  .(二)建立问责机制

  明确实施方案中的各组织层级的职能与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标准,以此为依据实施履职测评,测评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和出现差错的进行问责,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三)建立保障机制

  根据诊改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按照学院“十三五”规划预算的经费,依据经费预算、使用制度,保证经费足额投入、合理使用,为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资源保障。

  七、建设与实施进程表

  类别

  任务

  工作

  完成时间

  预期成效

  责任部门

  明确各部门在质量保

  健全组织证中职能

  机构,明厘清各部门在纵向5系

  确职能分统中归属、职责与权

  工

  责

  学院各职纵向5系统能部门、的部门工作直属单包

  位、二级学院

  学校文件

  质管办

  二级学院

  建立学建立学校质量保证委

  健全院-二员会

  组织

  级单位

  成立二级学院(部)质

  -专业

  量保证工作组

  (课程)

  三质量

  成立专业(课程)质量保证组

  保证小组

  织,明确职责

  二级学院文

  件

  系、教研室

  基

  于

  编制学校“十三五”总

  SWOT分

  规划与分项规划

  完善析编制学规划

  院规划,实施发展能力诊断

  形成

  规划文本

  高教所及相关职能部门

  过程记录档高教所

  案

  精选范本

  .

  完整的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目标链

  成目标链

  目标链图

  高教所

  执行规划年度任务,层

  层分解落实,与绩效挂钩

  建立大建设信息化的绩效考数据分核管理系统

  析机编制学校十三五总规制,划年度执行报告

  不断修

  正目标编制分项规划执行年链,确保度报告

  完成质量

  建立标准

  任务分解表办公室任务考核表质管办考核结果

  人事处

  管理系统

  信息中心质管办

  高教所

  执行报告文

  本

  相关职能部门

  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

  部门职责具体化为工作,制定岗位工作标准

  学院各职纵向5系统能部门、的部门工作直

  属

  单包

  位、二级学院

  制度文本

  流程文本

  学院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

  梳理部门管控事项,优

  化完善现有管理制度

  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

  建立专业、课建立教师发展标准系程、教列

  师、学生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等标准系聘用考核标准

  列

  建立与完善学生发展标准

  梳理组织机构

  管控事修改项,完善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并形成

  建立专业、课程标准系

  列

  教务处

  标准文本

  人事处

  素质教育中心

  制度体系框质管办

  架

  内控制度

  质管办

  1.0版

  制度文本

  质管办

  梳理现有制度,架构并

  完善学校的制度体系

  编制管理制度与管理

  流程紧密结合的学校内控制度

  制定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断制度

  精选范本

  .

  内控机制

  建立质量报告制度

  制定专业考核性诊改制度

  制定课程适时性考核诊改制度

  制定教师发展考核性诊改制度

  制定学生发展自测诊断制度

  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教务处

  教务处

  人事处

  素质教育中心

  编制专业、课程质量年

  度报告

  编制教师质量年度报告

  编制学生质量年度报告

  报告文本

  质管办

  教务处

  人事处

  学工处

  建设校本数据平台

  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相关职能部门

  信息中心

  校园网上事务大厅

  过采平上课签到系统

  建选课系统

  络建设移动与在线学习校平台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

  信息平台

  开发程性集台,立网

  物理建设园

  平台

  系统

  信息中心教务处

  挖掘平台制定平台信息采集责

  数据,实任、审核管控、诊改制现基于数度

  据信息的用数据信息对培养质运行管控

  量、工作绩效分析、诊断和改进

  制度文本

  质管办

  各部门、师生员工

  过程档案

  精选范本

篇八: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探析

  王贤

  【摘

  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必要性.校本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应以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为中心来开展相关工作与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推进教师培训质量保障工作,高校还应采取加强师资培训的整体规划,加强规范化质量监管流程建设,完善培训成效跟踪与强化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督导和帮扶作用等对策.

  【期刊名称】《高教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4页(P96-99)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校本质量保障体系

  【作

  者】王贤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51.2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近期国家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号),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等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各地方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文件,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实施新一轮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提升计划”对项目实施的总体原则、实施范围、申报遴选、资助措施、实施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规定,但其对培训质量的保障方面缺乏具体的措施。上述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规定和精神为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高校层面),特别是在保障培训活动质量和成效方面,尚缺乏成熟可行的具体模式。

  在国内有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主要就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训现状、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1],一些学者比较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成因[2],不少研究者对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与策略进行探索[3]。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促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并没有明确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质量标准和要求,更鲜有文章就如何保障培训质量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作为用人单位和主要实施机构的高校如何构建适合自身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缺乏。

  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是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和成熟的一种常见手段。当下,加强以院校为本的青年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和意义。

  首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以质量保障为其前提。高校教师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基础。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概占高校教师总体的60%左右。近几年来,一些高等院校为了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大幅度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使得其35岁以下专任教师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的比

  例[4]。针对这一状况,为了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广大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等院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推出各种形式和样式的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近几年来,各个省区高校青年教师大规模培训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教师培训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环境营造,更需要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这是避免教师培训向“走过场”“阵风式”的形式主义蜕变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大规模、高密度的培训组织下,如果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得以有效构建将会直接导致培训成效下滑,并导致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造成教师培训“徒有其表”的不良影响。

  其次,高校青年教师培训除了高校自身组织的培训外,更多的培训项目来自院校以外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比如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实施的主要是区域范围内青年教师的集中、统一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对统一培训目标、规范培训程序、提升培训档次、提高培训成效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这种培训模式的劣势也比较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其培训质量的保障方面。高等院校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负责培训的组织工作,对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成效的考核则缺乏应有的条件和时间。一方面,作为组织单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对数量庞大的培训人员进行深入的考核和监督;另一方面,培训结束后,上级组织部门就难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服务。因此,在培训质量的监控上,上级组织部门往往采取的是“交作业”的考核或监督方式。比如,让所有的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上交一份学习报告、录制一节公开课、提交一份教案、提交一个单元的课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等。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便捷、易于操作,不足在于没有形成一个过程监督,更不能深入、全面和长期的跟踪了解。

  再次,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青年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利条件,而进行青年教师培训质量的监督也符合学校作为用人单位的利益诉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作

  为青年教师培训的组织部门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参与到教师培训质量的考核、保障等环节中。此外,各高校的师资力量、学科特点、学校类型、发展定位、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外部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对所有高校制定统一、详细而周全的实施标准和办法。因此,在培训质量的保障方面,作为青年教师工作和发展之所的高等院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的效果,也必须回归到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才能得以真正的考量。从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院校是教师培训效果的最可行的监督和保障服务提供者。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成长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除了集中培训外,其后续在教学实践中的消化和提高也是整个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不断地对年轻教师进行跟踪了解和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学校也具有为年轻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帮助的义务和责任。

  质量是教育的生存之本,而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以教师质量的保障为根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质量的保障是关乎教师队伍发展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根据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的现状,目前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以教师所在工作单位的院校为主,进行相对完善的校本内部体系构建。从高校的管理结构以及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培训的特点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提升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校本模式至少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各要素在模式中的相互关系与角色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提升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学校成立的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为中心。这个中心直接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辅助和监管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教务处、人事处等与教师业务培训密切相关的行政部门为教师发展中心提供重要的协助。总体上,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人事处等行政部门主要提供组织协调服务,而在具体的决策和实践中,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则发挥主要作用。根据培训质量保障的特点,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的成员应主要由学校各个

  学科专业的资深教授、教学骨干以及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领导组成。此外,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门、固定的工作人员或从教师发展中心划拨一定的人员用于执行具体的事务,而委员会的成员则重点发挥“智库”保障和监管作用。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的工作至少包括七大方面:一是对学校青年教师整体的业务提升培训进行中长期规划,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个人业务培训和能力发展的长期规划;二是提供校内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服务,包括为巩固和提高教师参与校外培训的质量而进行的辅助性培训以及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理论充实培训;三是对参与各种培训项目的青年教师的培训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建立评价档案,分析和诊断教师培训的成效和问题,并提供进一步的发展建议;四是制定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包括各种有关培训成效的奖励、激励制度;五是对接受培训的教师的教学质量改进情况进行监督和评定,这主要结合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来综合进行;六是对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评定,并给予必要的及时指导,这部分的工作主要与学校教学督导组来联合开展;七是努力提升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主要是在青年教师所在的教研室的协助和联合帮扶下完成,并邀请学校其他教研室的骨干教师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加强教研室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和技能学习来实现对年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帮扶,而在这其中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组织、监督和指导服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提升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始终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为根本宗旨和中心,其所有的工作都围绕此目的来开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差异而进行适量地调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校本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工程,除了需要从宏观和理论层面进行科学的模式设计外,还需要在实践中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加以推进。

  (一)加强师资培训的整体规划,坚持分层分类推进的工作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提升培训首先要注重长远和宏观规划管理,这是保障和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基础。缺乏完善、系统的规划往往是导致青年教师业务培训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下,不少院校的教师培训活动“往往分散于人事处、工会和教务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和管理”[5]。这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重复培训现象凸出,培训质量管理缺乏等。因此,重视青年教师培训的院校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的长期、宏观规划,统筹对学校师资培训的管理,使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长期有条不紊地开展,避免培训工作“忽冷忽热”和“阵风式”的现象。同时,为了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应坚持分层分类推进培训工作的原则。将学校的年轻教师根据其教学业务能力、学历水平、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同设置为不同的培训层次和类别,并分别给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打破传统的将教师培训名额按院系的教师数量、年轻教师数量或报名教师数量进行简单的比例分配的做法。这种传统做法的劣势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培训差异、师资构成差异、培训现状差异,并往往导致一些热衷于培训工作的院系和学科教师多次获取相似的培训机会,而其他教师则有意或无意的被“边缘化”。因此,实施更为细分的、有指导性的教师培训分配制度对于培训质量的保障具有更为先决的意义。

  (二)加强规范化质量监管流程建设,形成长期相对稳定的实施方案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质量保障管理的难点之一在于多数院校缺乏规范化的培训质量管理流程建设,更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评估指标体系尚不系统、培训评估体系重结果轻过程、培训评估实施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培训结果及评估缺乏反馈信息等”[6]往往成为高校教师培训质量管理的一个顽疾。在缺乏规范化管理流程建设的情况下,培训质量的监管工作只能“因时因事”而定,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就是一次培训实施一套管理标准和方案,而每一次的质量保障管理规定大多以“通知”的形式随培训文件一起下发,其考核、质量保障

  等方面要求或规定的出台大多没有经过多方的征询和周全而科学的考量,大多是相关工作人员或领导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喜好而决定。因此,教师的业务培训经常举行,但其质量监管方案也经常变动。甚至很多质量监管方案由于语焉不详,责任不清,在实际中的运作往往还变了质,比如以交作业的形式来代替监督,而对上交的作业也没有一个质量规定和评判标准,这到了最后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其培训质量自然也无人问津。因此,各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多方参考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相对规范、稳定的培训质量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案是保障培训质量的一个必然要求。

  (三)完善培训成效跟踪与强化机制,实施评定与奖励相结合的制度

  从教师参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到教师实际技能的提高是一个相对较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不断强化来加以巩固和提升。从现状来看,高校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质量保障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培训成效的跟踪与强化机制构建方面。无论是校外还是校内培训,大多数的培训都是集中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主要采取的是集体授课或讲座的方式,集中学习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考核,培训活动就基本结束,后续的成效跟踪和进一步指导几乎没有。然而,从教育或培训的基本规律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发挥往往在培训之后的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有所体现,而且短时间内通过培训所获取的大量知识也需要花费受训教师较长的时间去消化,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体悟和提高。因此,青年教师接受培训后,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点拨对加快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后续的效果评定与考核中,对于表现差强人意的部分教师可以提供加强后续指导和监督的服务;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则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这样的制度来更好地激发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积极性。如果集中培训一结束就对受培训教师没有任何的后续服务,对培训的效果也毫不关心,这不仅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更会影响教师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态度。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管理,促进教师培训向教师发展转变

  在现代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大学教师的培训将会变得愈发的频繁,而教师的培训也要逐步向教师发展转化。无可否认,青年教师的培训制度为青年教师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较快地适应高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提升专业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7]。但从长远来看,培训所具有的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为了应对培训考核,在短暂的考核期内努力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一旦考核通过,其教学质量似乎又恢复到了培训前的状态。总体上,这跟教师个人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具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也跟当下所盛行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不无关系。对于参与培训的不少被动型发展的教师而言,他们只要获取一张培训合格证书或者通过一次性的培训考核即可达到目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随着培训考核的结束而消失。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要从培训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形式和多次考核、评估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和提高,同时,通过适当延长培训学习或考核期限的方式来保持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师的每一次培训的每一次考核,都应该建立专门的培训档案,记录教师的每一次进步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增加培训的次数和延长培训考核的时限来营造一种培训常态化的氛围,促进教师由被动参与培训的状态向自我主动教学业务发展的状态转变。

  (五)提整教研室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督导和帮扶作用

  年轻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发展,教研室所具有的作用往往最大,而在教研室作用的发挥方面,目前这是大多数院校所容易忽略的。多数学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合度不够[8]。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必然要与其教学实践密切关联,在这方面,年轻教师所在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往往能够提供最适切的监督和帮助。学科教学都有一定的特性,具有相同或相似学科背景的教师群体对教师业务能力发展的帮助往往是最大的。特别是在年

  轻教师参与培训之后的培训效果评估、教学技能指导、实践平台提供、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教研室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年轻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和进步方面,学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发掘教研室的作用,通过制度的制定、功能的提高和整合,让教研室在年轻教师的成长方面担当一定的监督和帮扶责任。此外,应该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发展当作是教研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教研室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成为教研室成员的共同责任,并进而营造教研室成员之间经常性地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的教学业务技能学习氛围。

篇九: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保障农村教育质量的课程体系

  目前,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重点体现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教育质量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制约了教学条件的改善,使得城乡之间课程实施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调整完善课程体系,为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要构建适应农村需要的课程体系与实施模式,但是这里的适应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在农村学校对教育的理解,迁就课程实施的现状与水平,农村的课程政策应该在适应与引领的双重取向上找到平衡点。

  一、课程方案应能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

  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总体上应当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义务教育是所有公民必须的社会化过程,它既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公民的责任。一个社会公民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要有一个基本要求,教育就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目前,世界上很多课程管理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也都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加强着国家对教育整体水平的控制。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统一课程,即国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设计一套统一要求的课程。应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加强学生的参与、探索、实践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改善学生的素养结构,促进我国人才质量的提高。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逐步被人们接受,并在实践中尝试落实。同时,在课程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课程实施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农村教育在经费、师资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很多学校面对新的课程观念、新的课程内容、新的学习方式,表现出疑惑、观望甚至排斥,简单而绝对地认为新课程改革不适合农村。因此,关注、扶持、支援、调适农村课程改革,就是在教育质量内涵上追求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课程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弹性

  国家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应当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和掌握的,这就为课程设计带来一个问题,即统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怎样确定?笔者认为,在基本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之上,应该体现课程的弹性。课程弹性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有针对性,通过提高课程、教学功能的实效性来保障农村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我国课程历来在知识的要求上是比较高的,而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的要求又比较弱,这与西方一些国家的课程相比差异是很明显的。单一而又精深的课程内容面对有很大差异的学生群体,自然导致相当一部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的课程改革就是试图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课程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强调课程方案本身的弹性,在统一的课程方案中规定一些弹性化的要求。

本文标题: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9篇)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40987.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建立校本教育质量保障体系(9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