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年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 发布时间:2023-03-11 11:56:05 |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1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  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篇【完整版】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1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

  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阮籍、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

  1、背景

  选自《东皋子集》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

  2、基础预习

  东皋:薄暮:

  落晖:采薇

  徙倚:犊: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

  1、听录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2、自由朗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出节奏

  ③读出感情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

  《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谈谈“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句文字的翻译,一人翻译时,其余人认真听,帮助其解决不当之处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全班交流、探究疑难字、词、句,疏通全文。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王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雄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诗作《野望》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常识,美读诗歌。

  1、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这首诗是律诗,五律。

  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美读。

  美读,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美美的展示出来。让人能通过听读就能感受到它的美。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学生再读。(个人读、齐读)

  (4)齐声美读。

  (二)参考注释,描绘画面。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对部分词语做补充批注。

  2、译读诗歌,交互分享。

  教师要有示范。

  (三)深入解读,学会品析。

  教师示范,明确三个层次的要求。

  (1)诗句描写的似乎什么。

  (2)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

  (内外、动静、远近、正面侧面等。)

  (3)对诗中的某一个字或一个词进行赏析。

  (词性、修辞、情感等)

  (四)再读诗歌,小结本课。

  《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五)作业。

  自主学习《黄鹤楼》。

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创作,背诵诗歌;

  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

  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

  二、了解律诗

  (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划出关键信息)

  【屏显】

  关于律诗

  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

  【屏显】

  关于律诗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

  1、 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

  2、 了解诗人。

  【屏显】

  王绩: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 指读→齐读

  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

  1、 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

  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

  2、 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3、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代表发言。

  4、 小组展示。

  (1)首联

  提示:欲何倚:不知归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关键词,加上主语,揣摩人物动作、人物心理;同时补充环境特征。【彷徨】

  (2)二三联

  提示:画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绘的顺序(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远景再近景,先写静的再说动的)适当添加能够描述这个氛围的形容词。【静谧安详】

  (3)尾联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据“怀”“无”等词揣摩诗人心理想法。【孤独无依、苦闷】

  5、总结:合理想象,人物抓动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动静、远近。

  6、带着想象再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五、拓展补充

  【屏显】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本文标题:2023年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篇【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fukuyaka.cn/zhuantifanwen/jiaoansheji/73380.html

版权声明:
1.育才文库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3年八年级语文野望教案3篇【完整版】》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关于育才文库网 | 在线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帮助 | 投诉与建议 | 人才招聘 |

Copyright © 2017-2024 育才文库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育才文库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沪ICP备17018211号-1